反击的序曲已然奏响,但真正的战争并非一蹴而就。在战略层面亮出锋芒的同时,719厂深知,最终的胜负依然要回归到最基础的层面——将实验室的突破,转化为能够奔涌向前的“铁流”,以及支撑这铁流运转的、无处不在的“数据洪流”。
铁流的铸造:生产线上的革命
深蓝实验室隔壁,一个规模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新建车间已然投入使用。这里不再是原型试制的工坊,而是 “后羿-火种”一期优化型装甲模块的示范生产线。
巨大的机械臂精准地将经过“等离子体辅助气相渗透”处理后的陶瓷粉体填入特制的模具;经过改造、效率提升数倍的“灵枢”打印单元,如同精密的织布机,在预设的基板上“编织”着能量管理的微结构;经过优化的热等静压炉如同沉默的巨兽,在一次次的烧结循环中,将粉末与结构锻造成致密的整体。
苏桐和赵磊穿着工装,在生产线的控制中心紧盯着各项数据。这里每一个参数的稳定,都比实验室里一次成功的实验更为重要。
“批产的一致性是目前最大的挑战。”赵磊指着屏幕上不同批次样品的性能波动曲线,“实验室可以追求极限,但生产线必须保证每一块装甲板都达到最低性能标准,且波动范围可控。”
他们引入了全自动的在线检测系统,对每一块完成烧结的陶瓷基板进行无损扫描,任何微小的内部缺陷都无所遁形。数据被实时反馈,用于微调前端的工艺参数。这是一个闭环的、不断自我优化的生产体系。
数据洪流的奔涌:“谛听”的实战化锤炼
与此同时,在广阔的西北综合试验场,一场代号 “织网” 的大规模体系对抗演练正在上演。数台搭载了“后羿-火种”一期优化型和“谛听”边缘智能系统的“麒麟”原型车,与数十架“苍穹”各型无人机混合编组,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与扮演蓝军的专业部队进行实兵对抗。
这里没有真实的炮火,但电磁空间的厮杀同样激烈。蓝军动用了强大的电子干扰力量,试图瘫痪“麒麟”与“苍穹”之间的数据链,并用虚假信号制造出大量的“幽灵目标”。
演练初期,“麒麟”车组一度陷入困境。屏幕上的战场态势瞬息万变,真真假假的目标信息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蜂群无人机也出现了短暂的通信混乱。
但很快,“谛听”系统的韧性开始显现。边缘智能节点根据本地传感器(光学、红外、雷达)的数据,开始自主过滤那些明显不符合物理规律的虚假目标。当强干扰导致主数据链中断时,各平台迅速切换到之前演练中并不看好的“延迟容忍网络”模式,数据包开始在移动的平台间跳跃传递,虽然延迟增大,但关键信息(如敌方主力方位、威胁等级)依然得以缓慢而坚定地汇聚。
更令人惊喜的是,“麒麟”车长们发现,系统提供的不仅仅是原始数据,还有经过AI初步筛选和标识的“高价值目标建议”和“威胁规避路线”。虽然还不能完全依赖,但在信息过载的混乱战场上,这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决策支持。
“这套系统……像是在混乱中给我们点亮了几盏指路的小灯。”一位参与演练的资深车长在事后反馈中写道,“虽然灯还不算太亮,有时候还会闪,但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