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周卫国的担忧(1 / 2)

研发中心电子实验室传来的捷报——Vdb-1.0总线控制器微型验证平台联调成功,让周卫国在高兴之余,心底却悄然滋生出一股越来越强烈的不安。这种不安,并非源于对陈北玄能力的不信任,恰恰相反,正是陈北玄那近乎妖孽的才华和火箭般的推进速度,让他这个老厂长感到了某种程度的失控和迷茫。

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是熟悉的厂区景象,车间依旧轰鸣,工人们依旧忙碌。但周卫国知道,厂子的内核,正在陈北玄的牵引下,发生着一种他难以理解、更难以掌控的深刻变革。

他拿起桌上几份最新的报告:

一份是研发中心提交的《关于Vdb-1.0总线协议及控制器初步验证成功的报告》,里面充斥着“多主节点”、“事件触发”、“10bps带宽”、“硬件容错”等他半懂不懂的术语。

一份是赵磊与华东理工大学联合课题组提交的《碳化硅-氧化铝复合陶瓷界面优化研究进展》,里面是各种复杂的相图、微观结构照片和力学性能曲线。

还有一份是陈北玄刚刚递交的《关于下一步开展“麒麟”项目电传动系统预研及所需资源支持的初步设想》,里面甚至提到了“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碳化硅功率器件”、“多象限变流器”……这些名词对他而言,如同天书。

这些报告勾勒出的技术图景,光怪陆离,充满了未来感,却也让周卫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疏离。他熟悉的领域是钢铁、是齿轮、是火炮的膛线、是老师傅们凭手感就能判断出的焊接质量。而现在,厂里最顶尖的智慧、最宝贵的资源,正疯狂地涌向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代码、芯片、陶瓷粉末和电磁理论。

“我这厂长……快成看客了。”周卫国苦笑着自语。他并不嫉妒陈北玄的才华和威望,相反,他无比庆幸和珍惜。但他担心的是,厂子的未来,似乎完全系于陈北玄一人之身。万一……他是说万一,陈北玄出了问题,或者他的那些过于超前的设想最终被证明是空中楼阁,那么已经被拔高到如此程度的719厂,将摔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惨。

这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感觉,让他寝食难安。

更重要的是,陈北玄所推动的这些技术,其敏感性和复杂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三线军工厂所能承载的极限。林雪的几次到访,北方设计局的关注,都像无声的警钟。周卫国凭借多年在体制内的经验,嗅到了其中潜在的风险。步子迈得太大,太快,会不会扯到什么不该扯到的东西?

他拿起电话,想叫陈北玄过来谈谈心,但犹豫了一下,又放下了。谈什么?让他慢一点?可“麒麟”项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陈北玄已经分析得很透彻。表达自己的担忧?这会不会打击他的积极性?

这种纠结和无力感,困扰着周卫国。

几天后,一个偶然的事件,进一步加剧了他的担忧。部里一位与他私交不错的司长,在一次非正式的电话沟通中,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他:“老周啊,听说你们那个719厂,现在不光是会改坦克,都快能造飞船了?动静搞得可不小啊,上面都有些不同的声音了。”

这话如同冰水浇头,让周卫国瞬间清醒。他打着哈哈敷衍了过去,放下电话后,后背却惊出了一身冷汗。

“不同的声音”……这四个字蕴含的信息量太大了。有赞赏,就必然有非议;有关注,就必然有审视。719厂和陈北玄,已经被放在了聚光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