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心的牌子挂上,废弃小楼焕然一新,拥有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名称和一副勉强看得过去的骨架。但陈北玄深知,一个研发机构真正的灵魂,在于其进行研究和设计的能力。在二十世纪末,这种能力的核心载体,就是计算机。
然而,放眼整个719厂,除了厂部办公室那台主要用于文字处理和财务计算的、运行着doS系统的286电脑,以及技术科那台被陈北玄用于编写火控代码的386电脑外,再也找不出一台像样的计算机。这对于需要进行复杂图纸绘制、初步力学计算和算法仿真的研发中心来说,几乎是寸步难行。
向厂里申请采购?周卫国虽然全力支持,但厂里资金依旧捉襟见肘,外汇更是紧张,想要购买进口的高性能图形工作站(如Sun或SGI),无异于天方夜谭。国内品牌?性能远远达不到要求。
“我们必须自己想办法。”陈北玄在研发中心的第一次非正式会议上,对仅有的几名核心成员——小张、小李,以及后来加入的、对电子同样感兴趣的年轻技工小赵和小王说道。
他的目光落在角落里那几台从厂里各个角落搜罗来的、已经被淘汰的废旧电脑上。有古老的Ib pc\/xt,有内存只有512K的兼容机,还有一些连外壳都没有、只剩下主板的“裸机”。
“我们自己组装一台!”陈北玄语出惊人。
“自己组装?”小张瞪大了眼睛,“陈工,我们……能行吗?这些零件都太老了,而且兼容性……”
“硬件性能不够,我们就从架构和软件上优化。”陈北玄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我们的目标不是运行最新的商业软件,而是满足我们现阶段最迫切的需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基础的科学计算。”
他立刻行动起来,将那几台废旧电脑彻底拆解,将所有还能用的零件分类摆放:几块不同型号的硬盘(容量从10到80不等)、几种规格的内存条、各种接口的显卡和多功能卡……
“cpU用这颗Intel
dx2-66,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性能最好的了。”陈北玄拿起一块cpU,小心地吹掉灰尘,“主板用这块海洋牌的,虽然牌子不响,但扩展槽比较多。”
“内存太杂了,有30线的,有72线的……想办法把它们组合起来,看最大能扩展到多少。”
“显卡用这块trident 8900c,支持1024x768分辨率,勉强够用了。”
“硬盘……把这些小容量的都利用起来,做逻辑盘符。”
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在调配着一支由“老兵”组成的特殊部队。小张等人则成了他的工兵,拿着万用表测试电容电阻的好坏,用电烙铁小心翼翼地更换鼓包的电容,清理金手指上的氧化层。
没有现成的机箱,他们就用厂里废弃的铝合金板,自己敲打、钻孔,制作了一个简陋但结实的外壳。电源是从一台报废的设备上拆下来的工业电源,功率足,但噪音巨大。
硬件组装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经常是接上电源后,屏幕不亮,或者频繁死机。陈北玄就带着他们,一遍遍地排查线路,对照着好不容易找到的主板手册,调整跳线设置,测试内存的兼容性。
几天后,当所有部件被安装进那个自制的铝合金机箱,连接好电源和显示器后,陈北玄深吸一口气,按下了电源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