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国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窗外是719厂惯常的机器轰鸣,而窗内,却是一种酝酿着风暴的寂静。周卫国身体前倾,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陈北玄,等待着他口中那“不成熟的想法”。
陈北玄没有立刻说话,他走到办公室那块老旧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粉笔与黑板摩擦的细微声响,在此刻显得格外清晰。他没有画复杂的结构图,而是先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态势感知、火力投射、机动防护、信息节点
周卫国看着这几个词,眉头微蹙,这些概念他隐约听过,但似乎与传统的坦克设计理念有所不同。
“厂长,”陈北玄转过身,眼神中闪烁着超越时代的光芒,“‘沙漠之狐’的成功,证明了我们有能力在现有平台上进行深度挖潜和整合创新。但这远远不够。北方重工的到来,更让我确信,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战场的需求,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模仿。”
他指向“态势感知”:“未来的装甲车辆,不能是‘瞎子’和‘聋子’。它必须能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感知到更多战场信息。我们需要整合更先进的观瞄系统,包括热成像、激光测距、甚至初步的战场威胁侦测系统。不仅要自己能看,还要能将看到的信息共享出去。”
接着,他指向“火力投射”:“105毫米线膛炮对于中型坦克平台已经接近极限。我们需要考虑更大口径、更高膛压的未来火炮,或者……探索新概念武器,比如电磁炮的技术预研。同时,火力单元应该模块化,可以根据任务需要,快速更换不同武器站,比如大口径机枪、自动榴弹发射器,甚至是反坦克导弹。”
然后是指向“机动防护”:“动力系统需要革命性的提升。燃气轮机或许是一个方向,功率密度大,启动快。防护不能只靠堆砌装甲,要发展主动防护系统(ApS),能够主动拦截来袭的火箭弹和反坦克导弹。甚至可以考虑‘硬杀伤’与‘软杀伤’(如烟幕、激光干扰)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最后,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信息节点”上:“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未来的坦克,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钢铁堡垒。它应该是战场信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能够接收来自卫星、无人机、侦察兵的信息,也能将自己的态势信息上传,与其他作战单元(步兵、炮兵、航空兵)实时共享数据,实现协同作战!这就需要强大的车载数据链和通信系统!”
陈北玄的话语如同疾风骤雨,将一幅充满未来科技感的陆军装备发展图景,硬生生地塞进了周卫国的脑海里。周卫国听得心神激荡,呼吸都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这些东西,有些他闻所未闻,有些只是存在于最高级别的内部参考里模糊的概念,此刻却被陈北玄如此清晰、如此系统地阐述出来!
这哪里是“不成熟的想法”,这分明是一份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战略发展规划!
“小陈……你……你说的这些……”周卫国的声音有些干涩,“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很多技术,我们国内恐怕都还是空白啊!”
“厂长,正因为是空白,我们才有机会!”陈北玄目光锐利,“我们不能等别人都有了,我们再去追。我们必须敢于投入,敢于预研!我们可以分步走!”
他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年):深化与拓展。
· 基于“沙漠之狐”平台,开发变型车。 如装甲抢修车、装甲架桥车、指挥车等,丰富产品线,巩固市场。
· 关键技术预研。 重点攻关大功率柴油机\/燃气轮机技术、复合装甲新配方与工艺、第二代稳像式火控系统、以及最简单的车载数据链雏形。
· 人才与设备持续投入。 扩大青年技工培训规模,建立厂内研发中心(R&d),采购更先进的研发和试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