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宝宝兴趣爱好(2 / 2)

“叶子。”他继续涂,把整棵树都盖满绿色,连地面也染上了色块。

一节课四十分钟,他没抬头,直到老师说休息才停下。手指被蜡笔染绿了,他也不在意。

回家路上,他在后座用手指在车窗雾气上画同样的树。

周五围棋课,教室安静。桌上摆着大棋盘,黑白棋子圆润光滑。老师演示如何放子,宝宝伸手摸了摸棋子,发出清脆碰撞声后笑了。

但他不愿按规则排队落子。别人下一颗,他也抓一把往盘上扔,发出噼啪响。

“他喜欢声音。”顾砚辞说,“不是对棋有兴趣。”

“嗯。”苏雨宁记下,“听觉刺激吸引大于规则理解。”

周日音乐律动课在体育馆进行。地板柔软,音响播放鼓点。孩子们围圈跑动,听到重音就停下跺脚。

宝宝一开始不敢跑太快,但第三次听到鼓声猛然停顿时,他用力踩地,震得鞋子差点甩出去。全场小朋友哄笑,他也跟着笑,越玩越放开。

最后一轮游戏,他是第一个准确踩中节拍的人。

晚上九点,宝宝睡着了。苏雨宁坐在床边看了会儿,确认他呼吸平稳才起身。她走进客厅,顾砚辞已经在沙发翻开自己的记录本。

“绘画投入度最高。”他说,“持续专注超过三十分钟,远超同龄人。”

“舞蹈课虽然开始退缩,但结束前主动参与了三个动作。”她补充,“而且今天回来一直在哼曲子。”

“音乐律动反应最快。”他说,“节奏感强。”

“围棋不行。”她写完最后一句,“排斥规则约束,但喜欢触感和声音。”

两人同时合上本子。

“不是每样都能坚持。”她说,“但现在知道他不怕表达,只是需要安全感。”

“下次可以试试乐器体验。”他说,“敲打类的,比如小鼓或木琴。”

“下周六?”她问。

“我去请假。”他说。

几天后傍晚,他们一家三口散步回来。宝宝走在中间,左右手各牵一人。路灯刚亮,影子拉得很长。

他嘴里哼着舞蹈课的儿歌,断断续续,但节奏没乱。走到家门口,他忽然松开手,转身面对父母,抬起两只手臂,原地转了个圈。

“跳舞!”他说。

苏雨宁笑了。顾砚辞也笑,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

宝宝没停,接着蹦了一下,又一下,小皮鞋踩在水泥地上发出啪啪声。他一边跳一边笑,眼睛亮着。

苏雨宁站在原地没动。她看着孩子自由摆动的身体,想起自己每天凌晨三点醒来的那一小时。那些独自思考的时间让她走到今天,但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有人用最简单的笑声,把某种沉重的东西轻轻掀开。

顾砚辞把手机收好,也跟着摆动手臂,学宝宝的样子跳了两步。动作僵硬,惹得宝宝拍手。

“你跳得丑。”宝宝说。

“那你教我。”顾砚辞弯腰,“怎么才算好看?”

宝宝想了想,踮起脚尖,一只手举高,像模像样地转了个半圈,然后稳稳落地。

苏雨宁拿出包里的小本子,翻到新的一页,写下:“愿意主动示范,具备初步表达意愿。”

她合上本子,抬头时,宝宝已经拉着父亲的手继续往前走。

夜色降下来,楼道灯亮着。他们一步步走上楼梯,脚步声整齐。走到自家门口,顾砚辞掏钥匙,金属碰撞发出轻响。

宝宝突然松开两人的手,后退一步,站定。

他深吸一口气,双手举起,左脚向前迈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