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她说,“现在想,不代表现在做。我们可以了解学校,研究政策,看看国内国际双轨怎么走。等他再大点,有自己的想法了,咱们再一起决定。”
“那就先不动学籍。”他说,“保持国内基础教育同步。外语提前抓,思维训练跟上,心理适应能力也要观察。”
“我可以带他参加一些短期游学项目。”她接话,“夏令营也好,交流活动也好,让他体验一下集体生活的多样性。”
“行。”他说,“但每次出去,必须是我们一起陪他。第一次适应期不能缺父母。”
她点头。“还有,不管未来走哪条路,中文不能丢。家里的规矩、节日的习惯、祖辈的故事,一样都不能少。”
“文化认同不是靠地理决定的。”顾砚辞说,“是在日常里一点点建立的。只要咱们坚持教,他在哪都能记住根在哪。”
苏雨宁把杯子放在一边,双手握住他的手。“谢谢你愿意听我说这么多。”
“这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他说,“孩子的路,不是妈妈一个人铺的,也不是爸爸一句话定的。咱们得一起看,一起判断,一步一步来。”
她靠在他肩上。“有时候我觉得压力很大。怕做得不够,怕选错方向。”
“没人能保证完全正确。”他说,“但我们能做到尽力了解,尊重成长节奏。只要出发点是为了他好,哪怕中间调整几次,也没关系。”
她闭上眼,轻轻呼出一口气。
远处传来一声鸟叫,接着又归于平静。
“你知道吗?”她忽然说,“刚才宝宝睡着前,抱着奖状说要画一座更大的房子。”
“然后呢?”
“他说房子里要有两个书房,一个给爸爸,一个给妈妈。还有一个实验室,是他自己的。”
顾砚辞笑了。“科学家起步了。”
“我觉得他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了。”她说,“我们现在讨论的一切,其实都是为了保护这种探索。”
“那就别急着下结论。”他说,“观察他兴趣的变化,测试他的承受力,等时机成熟了,自然会有答案。”
她睁开眼,抬头看他。“你觉得十年后他会是什么样?”
“我不知道。”他说,“但我希望那时的他,既能融入世界的复杂,也能守住内心的简单。”
她没再说话,只是握紧了他的手。
阳台的灯微微闪了一下,又稳住了。
屋里传来轻微的响动,像是宝宝在床上翻了个身。
顾砚辞看了眼手表,快十点了。
“进去吧。”他说,“明天你还得早起开会。”
苏雨宁拿起杯子,跟他一起往屋里走。
经过宝宝房间时,两人停下脚步。门开着一条缝,里面的夜灯亮着。小孩侧躺着,嘴微张,呼吸均匀,一只手还压在枕头底下,那里藏着那张奖状复印件。
他们静静看了几秒,轻轻把门合上三分之二。
回到卧室,苏雨宁放下杯子,解开发绳重新扎了一次。顾砚辞脱掉外套挂在椅背上,坐到床边。
“今天聊的这些,”她坐在梳妆台前擦脸,“不会影响你工作安排吧?下周你要出差?”
“行程没变。”他说,“但我已经让助理推迟了两个会议。宝宝的事优先级更高。”
她回头看了他一眼,笑了下。
灯还亮着。
顾砚辞仰头靠在床头,闭了一会儿眼。
苏雨宁擦完护肤品,起身关掉梳妆台的灯。她走到床边,正要抬腿上床——
电话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