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条:不拿他和别人比,也不拿他圆我们的遗憾。
写完,她盯着那几行字看了很久。“其实最难的不是执行,是忍住不去干预。比如他摔了,第一反应还是想冲过去扶。”
“我也是。”他低声说,“可越是豪门出身,越得教会他‘普通’有多珍贵。能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比背一百个单词重要。”
她忽然想起什么,起身从卧室拿回成长手册。翻开最后一页,原本留白的地方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日常:第一次笑、第一次抓握、出牙时间、睡眠规律……
“这些我都记了。”她说,“但都是‘发生了什么’。从没想过‘以后要怎么养’。”
“现在开始也不晚。”他伸手抚平她眉间那道浅纹,“你今天在办公室抱着孩子回邮件,我没说佩服,是因为我知道你能做到。但我想说的是——你不是一个人扛。”
她喉咙动了动,没说话。
他继续说:“我以前觉得父亲的角色就是提供资源、把关方向。但现在明白,真正的参与是从愿意讨论这些‘看不见成效’的事开始的。”
她看着他,忽然觉得这一天所有的疲惫都被这句话接住了。
他们又聊起细节。关于电子产品使用时长,达成共识:两岁前尽量不用,之后也控制在十五分钟内。关于性格引导,都认为不必强求外向,但要教会基本共情能力。关于挫折教育,决定从小事做起,比如让他自己尝试扣纽扣,哪怕花十分钟。
临近午夜,清单终于初具轮廓。不是课程表,也不是成长KpI,而是一份“底线守则”——哪些事坚决不做,哪些空间必须留给他自己去闯。
她靠在椅背上,长长呼出一口气。“原来最难的不是喂奶换尿布,是守住自己的心,别让它变成鞭子。”
他握住她的手,掌心温热。“但我们已经在一块儿写了第一笔。”
她反手捏了捏他的手指,起身去卧室查看孩子。小家伙睡得很沉,嘴角还沾着一点口水印。她轻轻替他擦掉,拉高被角。
回到书房,她没马上关灯。目光扫过桌上那些书和笔记,心里清楚:光有理念不够,还得懂方法。她需要系统地学,而不是靠零碎片段拼凑判断。
她坐回椅子,打开笔记本电脑,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育儿理论学习计划”。点开日历,她在每天凌晨三点到四点之间标上红色区块。
那是她唯一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
窗外江城灯火依旧明亮,楼宇间的光带缓缓流动。她合上电脑,起身准备休息。
经过书桌时,她停下,伸手将成长手册轻轻推到台灯正下方。月光斜照进来,刚好落在封面那行手写字上:
“亲爱的宝贝,愿你走得自由,活得明亮。”
她转身走向卧室,脚步很轻。
躺下前,她看了眼手机,把闹钟调到了两点五十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