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出去后,一日在茶摊喝茶时,又复提及此事,正巧茶摊主人是个喜好志怪之事,爱舞文弄墨之人,将渔人所说之事写为《幽蓝境记》,传于后世。
后世北阴有个叫刘洪的人,是位清高的隐士,见到《幽蓝境记》,兴致勃勃地打算去寻找,按照书中记载,果然得见那一片幽蓝花田,刘洪心生喜悦,驾舟寻得入口,急入。
进入幽蓝境,乃见河中水浑浊不堪,阴冷细雨绵绵落下,抬头便见阴暗天日绵延几里不绝。
刘洪行至岸上,见四周房屋早已破败不堪,不见人气。瓦砾之间青苔遍布,水汪之中藻荇交横,想已多年无人居住。
极目远眺,又见田间杂草丛生,池塘浑浊如墨,桑林良莠不齐。
见此景,刘洪心有不甘,寻得一较为完整的房屋决定暂住几日。
阴雨绵绵不见停歇,直至夜晚,忽闻一哼吟之声传来。
歌声细微,与雨声辉映,莞尔绕梁,属引凄异。
刘洪冒雨寻找歌声源头,却连续三晚未果。
接连淋雨,身上阴湿,刘洪染得风寒,不得已离开幽蓝境。
刘洪按《幽蓝境记》记载,来到了幽蓝境,却不见当年人所见之景,不觉心中苍凉,顿感物是人非,人生须臾。
其出去后,根据《幽蓝境记》的记载,又书了一篇《幽蓝境后记》,记中详细描述幽蓝境现今的破败荒芜,读者无不唏嘘不已。
而刘洪在幽蓝境中感染的风寒未能治愈,反而愈发严重,几日后便病逝而去了。
刘洪病逝后的几年间,不断有读到《幽蓝境记》与《幽蓝境后记》的人前去寻找幽蓝境,却只见幽蓝花田,不见山中洞口。
再之后的几年,连幽蓝花田都无处找寻,幽蓝境彻底消失不见。
后世人寻不得幽蓝境,便渐渐以为此地为志怪传说,不再找寻。
洺朝大儒刘子明读得《幽蓝境记》与《幽蓝境后记》,乃感慨两文同写一地却见不同之景,将两篇稍加改动,合为一篇,同称《幽蓝境记》。
自此,《幽蓝境记》经由大儒下笔,在民间文人墨客之间迅速流传,“幽蓝境”也成了文人墨客喜爱的意象,有“物是人非,岁月无情”之意。
幽蓝境自此便只存于《幽蓝境记》,那处与世隔绝之处渐渐不再被世人所找寻,只是空被世人所向往。特别是在战乱的时候,总有人希望自己也能寻到那处安身之地。
只是,幽蓝境似乎也同世人一般将自己遗忘了。
或许之后还有人尝试过寻找幽蓝境,
但再无人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