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金融中心五十八层的办公室内,韩风独自站在落地窗前,凝望着黄浦江两岸的璀璨灯火。这是二零二四年的一个深夜,刚刚结束的年度总结会议上,团队交出了管理规模突破三百亿、年化收益率超过百分之三十五的亮眼成绩单。然而,与这份光鲜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内心日益加深的困惑与反思。
资本市场的征途走过了整整十一个年头。从最初的五十万起步,到如今掌管三百亿资金;从单打独斗的交易员,到带领近百人专业团队的掌舵者。表面上看,这是一条不断攀登新高的成功之路。但只有韩风自己知道,在这条路上,他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目睹了多少因资本贪婪而酿成的悲剧。
记忆中最鲜明的一幕,是去年那个因投资星耀科技失败而跳楼的散户投资者。那是一位退休教师,将毕生积蓄投入股市,却在韩风团队精心策划的天地板中血本无归。虽然从法律层面,韩风团队没有任何责任,但道德层面的拷问却如影随形。
我们真的只是在做价值发现吗?韩风在深夜的日记中写道,还是说,我们本质上也是这个财富再分配游戏中的既得利益者?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在最近的一次投资决策中,团队发现了一家极具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这家公司研发的创新型药物,有望解决某种罕见病的治疗难题。但从纯投资角度看,该项目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不符合基金传统的收益要求。
在投决会上,团队成员分成了两派。以赵浙远为首的传统派认为,应该坚持既定的投资标准,将资金配置到收益更高的项目上。而以沈韵为代表的新生代研究员则主张,基金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支持这种具有正向外部效应的创新企业。
我们的首要职责是为投资者创造回报。赵浙远在会议上强调,如果每个项目都考虑社会价值,最终会损害基金的竞争力。
沈韵则反驳道:资本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如果我们拥有改变行业、帮助他人的能力,为什么不去做呢?
这场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最终,韩风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以基金自有资金进行投资,规模控制在总资产的百分之五以内。这个决定虽然未能让任何一方完全满意,但标志着团队投资理念的重要转变。
更深刻的反思来自于与实业家的多次交流。在最近的一次产业论坛上,一位制造业企业家的话深深触动了韩风:你们金融资本总是在追求最快的回报,但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长期投入。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资本的短视,让很多有潜力的企业不得不放弃长远规划。
这番话让韩风回想起自己早期操作过的一家公司。当时为了快速获利,他们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将公司股价推高后出货,导致该公司因为股价剧烈波动而失去了银行授信,最终影响了正常经营。
我们真的在创造价值吗?这个问题开始频繁出现在韩风的思考中。
为了寻找答案,韩风开始深入研究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他发现,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主流投资机构越来越重视ESG投资理念,即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些机构认识到,只有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企业,才能创造持续的价值。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定义这个概念。韩风在团队内部提出,除了财务回报,还应该考量投资对社会、对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综合影响。
这个提议在团队内部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些资深交易员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但更多年轻研究员表示支持。经过多次辩论,团队最终决定试行综合价值评估体系,在传统的财务分析基础上,增加对社会价值和环境影响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