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耀科技复牌后的第五个交易日,早晨八点五十分的交易室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张。韩风站在屏幕墙前,注视着星耀科技集合竞价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连续四个交易日的一字板已经将股价推高至一百零二元,累计涨幅超过百分之五十,市场情绪如同一个被不断吹胀的气球,随时可能爆裂。
“封单金额七点二亿元,”赵浙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卖单比昨天增加了百分之三十。”
沈韵快步走来,将一份实时舆情报告递给韩风:“论坛上有投资者开始质疑估值,认为连续涨停已经脱离了基本面。”
韩风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比平时稍快。这是他面临重大决策时的习惯动作。“市场的分歧开始出现了,这是好事。只有在分歧中,我们才能顺利完成出货。”
他转身面向交易团队,眼神冷静得令人心悸:“按原计划,今天启动大规模减持程序。所有账户组就位,程序化交易系统准备。”
交易室里响起一阵键盘敲击声和低沉的确认声。每个人都明白,今天将是一场硬仗——他们要在维持涨停表象的同时,撤出超过十亿的资金。
九点十五分,集合竞价进入关键阶段。星耀科技的涨停板上仍然堆积着巨额买单,但细心的人会发现,买单价位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在涨停价一百零二点三元的价位上,开始出现一些零散的卖单,每单都不大,但持续不断。
“程序化拆单系统启动,”赵浙远报告,“第一阶段,每小时减持总仓位的百分之五。”
这是韩风团队精心设计的出货策略。通过自主研发的程序化交易系统,将大额卖单拆分成数百笔小额委托,混入正常的交易流中。每笔委托的间隔时间随机,委托数量不等,完全模拟散户的交易行为。
九点二十五分,集合竞价结束。星耀科技第五次以涨停价开盘,封单金额六点八亿元。表面上,一切与前几天无异。
然而,细心的交易员已经发现了一些异常——涨停板上的成交明细中,出现了大量五十手以下的小额成交,而且卖出席位极其分散。
开盘后,韩风紧盯着程序化交易系统的监控界面。绿色的进度条显示,减持计划正在平稳进行,每一分钟都有数百万的资金悄然退出。
“市场承接力很强,”沈韵观察着盘面,“我们的卖单都被迅速吃掉了。”
韩风点头,但眼神依然警惕:“不要掉以轻心,这种承接力是建立在涨停预期上的。一旦预期改变,局面会瞬间逆转。”
上午十点,减持计划已完成百分之十。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一笔两千手的巨额卖单突然出现在涨停板上,直接将封单砸掉了一个缺口。
“是华泰证券南京分公司的席位,”赵浙远迅速识别出来,“应该是某个大户在获利了结。”
交易室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如果这个时候不能迅速补上封单,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启动应急资金,”韩风果断下令,“用三号、七号备用账户挂买单,把缺口补上。”
命令迅速执行,两个备用账户各挂出一千手买单,涨停板上的缺口被瞬间填补。市场似乎没有察觉到这个短暂的波动,星耀科技的涨停神话得以延续。
但韩风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股价的不断攀升,获利盘的抛压会越来越大,维持涨停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
中午休市时,韩风团队已经成功减持了百分之十五的仓位,回笼资金超过八亿元。但付出的代价是动用了近三亿元的资金来维护涨停。
“照这个速度,到收盘时我们的护盘资金可能会耗尽。”沈韵担忧地说。
韩风站在白板前,快速计算着数据:“调整计划,下午减持速度提升至每小时百分之八。我们要在护盘资金耗尽前,完成大部分仓位的减持。”
下午一点,股市重新开盘。星耀科技的封单金额下降至五亿元,但仍然足以维持涨停。
程序化交易系统开始加速运转,更多的卖单如细水长流般汇入涨停板。这些卖单单笔规模都很小,但频率明显加快。
下午一点四十七分,转折点突然到来。
连续三笔超过五百手的卖单几乎同时砸出,星耀科技的封单金额瞬间从四亿元骤降至不足一亿元。
“是机构在集中出货!”赵浙远惊呼。
韩风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机构的集体行动往往会引发羊群效应,一旦形成恐慌性抛售,局面将无法控制。
“停止所有减持操作!”韩风当机立断,“所有备用账户全部挂买单,必须守住涨停!”
交易员们迅速执行命令,十几个账户同时挂出买单,封单金额重新回到三亿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