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仓第六周的一个周二下午,永泰科技突然在尾盘出现一笔五千手的大单买入,将股价直接从15.80元拉升至16.50元,涨幅超过4%。
“怎么回事?”韩风盯着突然跳升的分时线,眉头紧锁。
赵浙远迅速查询交易数据:“是机构席位,但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些。”
“查一下这个机构的背景。”
一小时后,消息传来:买入方是北方的一家私募基金,规模约二十亿,以价值投资着称。
“价值投资?”沈韵觉得好笑,“永泰科技现在这个状况,有什么价值可言?”
韩风却表情严肃:“可能有人和我们一样,看中了永泰的壳价值,或者...知道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消息。”
这个意外打乱了韩风的计划。股价被突然拉升,意味着他们的建仓成本要提高,更重要的是,可能还有其他大资金盯上了这只股票。
当晚,韩风再次拨通王薇的电话。
“今天尾盘的异动,公司方面有什么消息吗?”
王薇的语气同样困惑:“没有啊,我们也正在查。会不会是你们的操作?”
“不是我们。”韩风否定道,“是一家北方私募。刘董最近接触过其他机构吗?”
电话那头传来低语声,似乎是王薇在和刘建明交流。片刻后,她回到线上:“刘董说,上个月确实接触过几家机构,但都没有深入交流。”
韩风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关键:“把接触过的机构名单发给我。”
名单很快传来,果然,那家北方私募赫然在列。
“看来有人比我们想象的要敏锐。”韩风对沈韵说,“这家私募应该是从接触中嗅到了什么。”
“怎么办?要和他们抢筹码吗?”
韩风摇头:“硬抢只会两败俱伤。既然都是聪明人,或许可以...谈一谈。”
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如果这家私募也看好永泰科技,或许可以将其转化为盟友,而不是对手。
通过中间人,韩风与那家私募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双方约定第二天在上海见面。
会见地点选在外滩附近的一家私人会所。对方负责人姓郑,四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一副学者模样。
“韩总,久仰大名。”郑总握手很有力,“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认识。”
“资本市场说大也大,说小也小。”韩风微笑回应,“郑总好眼光,能看中永泰科技这种冷门股。”
两人落座后,很快进入正题。
“明人不说暗话。”郑总推了推眼镜,“我们研究永泰科技有一段时间了,认为这家公司被市场低估了。”
“哦?愿闻其详。”
“特种陶瓷材料虽然面临行业瓶颈,但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有技术积累。更重要的是...”郑总意味深长地顿了顿,“我们注意到公司管理层最近的一些变化,认为可能有资本运作的空间。”
韩风心中了然,对方显然也看出了永泰科技的“壳”价值。
“郑总,既然大家目标一致,何不合作?”韩风直接抛出橄榄枝,“单打独斗,容易两败俱伤。”
郑总沉吟片刻:“怎么合作法?”
“我们已经在永泰科技上建立了8%的仓位。”韩风坦然相告,“如果郑总愿意,我们可以协调行动。建仓、拉升、出货,每个阶段都相互配合。”
“利益如何分配?”
“按出资比例和贡献度。”韩风早有准备,“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联合操盘小组,共享信息,统一决策。”
郑总思考了很长时间,房间内只剩下茶水沸腾的声音。
“可以。”他终于点头,“但我有一个条件。”
“请讲。”
“整个操作要以我们双方的共同利益为重,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行动。”
“成交。”
两位资本操盘手握手,意味着永泰科技的盘面将迎来新的变化。
与郑总的私募基金达成合作后,建仓进程大大加快。双方账户总数达到六十三个,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操作。他们甚至设计了一套暗号系统,通过特定的挂单数量和价格来传递信息。
建仓第八周,永泰科技股价在15.50-16.50元区间震荡,成交量温和放大,但并未引起市场过多关注。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
这天收盘后,韩风独自留在办公室。夕阳的余晖透过落地窗,将整个房间染成金色。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建仓进度:已经完成计划仓位的12%,耗资约四亿元。
还有3%的仓位,预计两周内可以完成。
他拿起内部电话:“通知团队,今晚加班。我们要对建仓计划做最后调整。”
夜幕降临,陆家嘴的灯火次第亮起,而韩风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
在这个资本博弈的棋局中,建仓只是第一步。但这一步走得如何,将直接决定后续所有计划的成败。
韩风站在窗前,望着脚下这片繁华的金融中心。他知道,在这无数亮着灯的窗户后面,有无数人和他一样,正在谋划着各自的资本棋局。
而永泰科技,只是这盘大棋中的一枚棋子。
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