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深冬的清晨,韩风坐在重新整理过的交易室里,目光专注地落在沪铜2402合约那流畅的上升趋势线上。账户资金在经历棉花战役的重创后,已经通过严格的资金管理回到了百万关口,但这一次,他决定彻底放弃主观判断,完全遵循一套系统化的交易方法。海龟交易法则——这个在交易界流传已久的经典系统,将成为他在这场沪铜战役中的唯一指引。
“让系统说话,让纪律执行。”韩风在交易日志的扉页上写下这行字。他花费了整整两周时间回测海龟系统在沪铜上的表现,结果显示这个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的交易方法,在如今的铜期货市场上依然有效。系统的核心很简单:当价格突破20日最高点时做多,当价格跌破20日最低点时做空,配合以基于ATR指标的风险管理和仓位控制。
十一月初的沪铜市场正处于一个微妙时刻。伦敦金属交易所库存持续下降,全球显性铜库存处于历史低位,但市场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担忧抑制了价格表现。沪铜主力合约在-元/吨的区间内已经震荡了近一个月,波动率收敛至年内低点。这种典型的收敛形态,在海龟系统中往往预示着大行情的临近。
韩风像一位耐心的猎人,等待着系统的入场信号。他不再每天分析繁杂的基本面信息,不再关注各路专家的预测观点,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价格本身和系统规则上。这种纯粹的等待,让他体会到了系统化交易者特有的平静。
十一月十五日,信号终于出现。沪铜2402合约在夜盘时段放量突破元/吨的20日高点,触发了海龟系统的做多信号。韩风毫不犹豫地按照系统规则,在元/吨建立了初始仓位。根据海龟系统的仓位计算公式,他动用了账户百分之一的资金作为风险敞口,对应着三十手铜期货合约。
“初始风险控制在总资金的百分之一,这是海龟系统的核心纪律。”韩风在交易日志中记录道。与之前随心所欲的仓位管理不同,这次他严格遵循系统的每一个细节。
入场后的行情并不顺利。铜价在突破后很快回落,一度回踩元/吨的支撑位。若是往常,韩风可能会因为恐惧而提前止损,但这次他牢牢记住海龟系统的教诲:给交易足够的波动空间。系统的止损设置在元/吨,距离入场点有1350个点的空间,这个距离是基于铜价近期的波动率计算得出的。
“让利润奔跑,截断亏损。”这句交易格言在海龟系统中被量化成了具体的规则。韩风不再需要为何时止损、何时止盈而烦恼,系统已经为他设定好了一切。
在初始仓位建立后的第三个交易日,铜价开始发力上攻。受美元走弱和智利铜矿供应担忧的影响,铜价连续突破、元/吨等重要关口。按照海龟系统的加仓规则,韩风在价格每上涨半个ATR(约350点)时进行加仓,每次加仓的规模与初始仓位相同。
这种金字塔加仓方式让他在趋势中不断累积头寸,同时保持风险可控。当铜价突破元/吨时,他已经持有四单位的多单,总仓位达到一百二十手。这个时候,他的平均成本在元/吨左右,以当前价格计算,浮盈已经相当可观。
“系统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在趋势中最大化暴露,同时通过分散建仓控制风险。”韩风在日志中分析道。他注意到,虽然仓位很重,但由于是分批建立,心理压力远小于一次性重仓。
十一月底,铜价在元/吨附近遭遇阻力。这个时候,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种看空声音:中国房地产数据疲软、欧洲制造业PMI不及预期、铜价技术指标出现顶背离。若是以前的韩风,很可能会被这些信息干扰而提前平仓,但现在的他完全信任系统的出场信号。
海龟系统的出场规则很明确:当价格跌破10日最低点时平仓一半,跌破20日最低点时平仓全部。当前的价格距离这两个关键点还有相当距离,这意味着系统仍然持有多头信号。
“不预测,只跟随。”韩风反复提醒自己。系统化交易的精髓就在于放弃主观判断,完全信任系统的统计优势。
十二月初,行情再次启动。这一次的推动力来自美联储的鸽派表态和中国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铜价在突破元/吨后加速上行,短短三个交易日就冲破了元/吨的关口。韩风的持仓浮盈快速膨胀,但他依然保持冷静,按照系统规则在元/吨进行了最后一次加仓。
这个时候,他的总仓位达到了系统允许的上限——六单位。按照海龟系统的设计,单个品种的最大仓位不能超过六单位,这是为了防范黑天鹅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