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深秋,中国资本市场依然在疫情反复的阴影下徘徊不定。韩风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指尖轻轻划过平板电脑上的K线图,目光停留在鸿博股份那近乎平直的走势线上。这家以商业票据印刷为主业的公司,在大多数投资者眼中不过是一家传统的印刷企业,但韩风却从它近期的动向中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办公桌上散落着几十份研究报告,最上面一份是关于鸿博股份近期人事变动的分析。2022年,这家公司迎来了新的实际控制人毛伟,这位年轻的实业家已经开始展现他对企业转型的雄心。韩风敏锐地察觉到,这或许不仅仅是又一次普通的人事更迭,而可能是一场深刻变革的前奏。
夜深人静时,韩风独自坐在书房里,深入研究着鸿博股份的转型轨迹。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企业,曾经是中国商业票据印刷行业的佼佼者,2008年凭借彩票印刷业务成功登陆深交所,被誉为“互联网彩票第一股”。然而,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传统印刷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韩风注意到,从2017年开始,鸿博股份就频频尝试跨界转型,先后涉足大数据、手游、RFId智能标签、物联网技术服务和5G领域,但这些尝试均未能取得预期成效。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鸿博股份的营收从6.95亿元波动至5.74亿元,净利润更是长期在千万元级别徘徊,扣非净利润自2018年起持续为负。在2022年8月,公司终止了对广州科语机器人的收购,这标志着其第五次转型尝试的失败。然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鸿博股份似乎已经为下一次转型做好了准备。
通过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入分析,韩风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周韡韡。这位拥有海外金融学和传播学背景的年轻女性,曾在36氪担任高级副总裁,拥有丰富的科技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2022年8月,鸿博股份任命周韡韡担任旗下子公司英博数科的总经理,全面负责该公司的筹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和业务开拓。在韩风看来,这个人事任命可能意味着鸿博股份这次的转型方向将与以往截然不同。
随着研究的深入,韩风开始关注到鸿博股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2022年8月,公司发布公告,宣布与中关村中恒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英伟达以及英博数科共同合作成立北京AI创新赋能中心。这一消息在当时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韩风却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鸿博股份转型之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通过业内渠道,韩风了解到英博数科作为北京AI创新赋能中心的运营主体,将主要开展“算力出租、云资源采购一站式服务,人工智能教育培训以及产业实验室”等业务。更令他感兴趣的是,公司与英伟达的合作关系。尽管这种合作在后来被证实并非独家或特殊,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代理或加速业务,但在2022年的时点上,这仍然是A股市场中较为稀缺的与全球AI芯片巨头直接合作的概念。
韩风通过视频会议与几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一致认为,随着chatGpt等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全球对算力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英伟达作为AI芯片领域的领导者,其产品将成为稀缺资源。如果鸿博股份能够通过与英伟达的合作,在算力租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将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十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鸿博股份的股价在6.5元附近徘徊,市值仅约30亿元。韩风在投资笔记中写道:“传统业务提供安全边际,AI转型赋予想象空间,关键人物带来资源整合能力,这三者的结合可能孕育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十一月初,韩风开始了他的建仓行动。当时市场整体情绪依然悲观,鸿博股份的成交量时常萎缩至日均数千手的水平。他采取了极为谨慎的策略,在6.3-6.8元区间分批建立初始仓位,平均成本控制在6.5元左右,初始仓位仅占计划总仓位的8%。
在建仓过程中,韩风对鸿博股份的转型风险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注意到,公司此前曾五次尝试转型均未成功,这次跨界AI领域,面临着人才、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在2022年11月,公司回应深交所问询函时透露,其AI创新赋能中心项目仍处于建设期,尚未产生实际收入。这表明公司的转型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然而,韩风通过对周韡韡背景的深入分析,发现这位年轻的高管在科技投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曾参与多个成功项目的投后管理。更重要的是,她与英伟达的联系可能为鸿博股份带来技术支持和资源导入。在韩风看来,这种与产业巨头的合作,远比公司前几次漫无目的的转型更具可行性。
十二月,市场迎来了最寒冷的时刻,上证指数一度跌破3000点整数关口。鸿博股份的股价也随之下挫,最低触及5.8元。韩风并没有被市场的恐慌情绪所左右,反而认为这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买入机会。他在5.9元附近加大了建仓力度,将总仓位提升至15%,平均成本降至6.3元。
在持续跟踪鸿博股份动态的过程中,韩风注意到公司在AI算力领域的布局正在悄然加速。通过研究英伟达的发展战略,他意识到全球AI算力市场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窗口期。随着预训练大模型参数量的指数级增长,对高性能算力的需求将持续攀升,而这正是英伟达GpU的核心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