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从技术分析到价值估值的思想长征,韩风感觉自己对市场的认知已经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观世界。他能够解读K线的语言,能够评估一家公司的质地与价格,这让他面对市场波动时,多了几分底气和从容。
然而,市场从来不是公司基本面和图表信号的简单加总。在2022年的某个季度,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精心挑选的几只估值合理、技术形态良好的股票,并未如预期般上涨,反而跟随市场整体陷入了一场持续的阴跌。与此同时,一些他看来估值偏高的板块,却逆势走强。这种现象让他困惑不已。
“一定有一种更宏大、更根本的力量,在左右着市场的整体水位和资金流向。”他意识到,“个股是船,而宏观经济与政策,才是托起所有船只的江河湖海。不识水性,再好的船也可能倾覆。”
这个认知,将他推向了投资体系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高维度的拼图——宏观分析。而理解宏观世界的起点,无疑是那个掌握着“货币水龙头”的枢纽机构:中央银行。
他开始如饥似渴地研读关于中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目标和政策工具。很快,两个在财经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也与股市关系最紧密的词汇,占据了他的学习中心:降准 与 降息。
第一把钥匙:降准——释放流动性的“深水炸弹”。
“准”,指的是存款准备金率。韩风这样理解: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不能全部贷出去赚利息,必须按照央行规定的比例,上缴一部分存放在央行,这个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这最初是为了保证储户提款安全,如今已成为央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核心工具。
· 降准,就是下调这个比率。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被锁在央行的钱变少了,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钱变多了。
· 其核心影响在于: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的、长期的、无成本的流动性。
韩风在脑海中构建起一个传导链条:
央行宣布降准 → 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大幅增加 → 银行更有能力和意愿向实体经济放贷 →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用于投资和生产 → 整个社会的资金面变得宽松,利率有下行压力。
“这就像往一个巨大的池塘里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他在笔记中比喻,“激起的波浪(流动性)会蔓延到整个池塘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这股波浪如何影响股市?
1. 提升市场风险偏好:资金是逐利的。当社会上的钱变多,而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短期内难以迅速提升时,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必然会涌入股市、房市等风险资产,寻求更高的回报。
2. 直接利好资金敏感型行业:
· 金融业(银行、券商、保险):银行可贷资金增多,理论上息差收入可能增加;券商则直接受益于市场交易可能活跃、融资业务规模扩大。降准通常被视为对金融板块的直接利好。
· 房地产:开发贷和购房贷款更容易获得,提振行业信心。
· 重资产、高负债行业(如基建、建材、有色金属):这些行业对资金成本高度敏感,降准缓解其资金压力。
3. 改善企业盈利预期:融资环境改善,企业扩张意愿增强,有助于提升市场对未来整体企业盈利的预期,从而支撑股市估值。
第二把钥匙:降息——降低资金成本的“精准手术”。
“息”,指的是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降息,就是直接下调这些利率水平。
· 与降准主要影响“货币数量”不同,降息直接作用于“货币价格”。
· 其核心影响在于:全面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尤其是企业和居民的借贷成本。
传导链条同样清晰:
央行引导降息(如下调LF利率) → LpR随之下降 → 企业新增贷款利率、居民房贷利率下降 → 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降息对股市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1. 提升股市相对吸引力:利率可以看作是资金的无风险收益率(例如,存款和国债利率)。当利率下降,存款、理财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吸引力下降,股市作为风险资产的吸引力相对提升,这被称为“机会成本效应”。
2. 提振上市公司估值:这是最核心的理论支撑——dcF估值模型。韩风立刻想到了他刚刚钻研过的估值皇冠。在dcF模型中,折现率与利率水平高度正相关。降息意味着折现率下降,这使得企业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提高,从而直接推升其理论上的内在价值。整个市场的估值天花板因此被抬高。
3. 刺激消费与投资,改善企业盈利:贷款利率下降,鼓励企业加大资本开支;存款利率下降,鼓励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或投资。这从基本面层面改善了上市公司的营收和利润环境。
4. 显着降低高负债企业财务成本:对于航空、电力、房地产等负债率高的行业,降息能直接减少其利息支出,增厚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