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紫宸殿。
往日庄严肃穆的大殿,此刻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与躁动。百官依序而立,却无人能保持往日的沉稳,目光不时瞟向御阶之下,那空置了十余日的首辅之位,又或是悄然扫过站在武官班列最前方,那一身素服、神色沉静如水的林默。
景和帝端坐龙椅,年轻的脸上带着一丝不安与茫然,频频看向珠帘之后。珠帘内,太后的身影隐约可见,却同样沉默。谢琰的骤然离世,留给这对孤儿寡母的,是一个群龙无首、暗流汹涌的朝堂。
“陛下,太后!”沉寂终于被打破,礼部尚书,一位谢琰时代的旧臣,手持玉笏出列,声音带着刻意的悲痛与沉重,“首辅大人薨逝,举国同悲。然国不可一日无主,朝不可一日无相。当务之急,是推选贤能,继任首辅,以安定朝局,总理国政!”
此言一出,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大殿瞬间沸腾!
“臣附议!首辅之位,关乎国本,当选德高望重、老成谋国之臣!”
“臣以为,当循祖制,由百官推举,陛下钦定!”
“首辅之责,在于平衡朝野,调和阴阳,非通达经史、明悉典章者不可胜任!”
清流一派的官员纷纷出列,引经据典,看似公允,实则意图将他们推崇的、注重道德文章的耆老旧臣推上相位,以期恢复“文人政治”的传统,压制林默这等凭借军功和“奇技”上位的寒门势力。
然而,他们的声音很快被另一股更加强势的声浪所淹没。
“陛下!太后!”兵部侍郎,一位与江北军镇关系密切的官员,声若洪钟,“如今北虏虽暂退,然狼子野心不死,慕容克余孽未清,西陲又有‘黑狼’崛起,边境安危,系于一线!值此多事之秋,首辅之位,当选任能提振军心、善处军国机要之能臣!岂可拘泥于经史文章?!”
“臣附议!”又一位将领出列,声音铿锵,“历阳之战,若无林国公临危受命,焚龙炮,守孤城,破铁骑,我南朝社稷危矣!林国公忠勇盖世,才智超群,更兼格物院利国利民,于军于民皆有殊功!臣等以为,由林国公继任首辅,方能震慑内外,保我江山永固!”
“臣等附议!”
“江北诸将,亦同此心!”
支持林默的军方将领和务实派官员纷纷发声,言辞激烈,气势逼人。他们抬出林默的赫赫军功和格物院的实绩,与清流空谈道德的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景和帝被这阵势吓得脸色发白,求助似的看向珠帘。
珠帘微动,太后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传来:“诸位爱卿,所奏皆有道理。首辅之位,干系重大,容朕与太后……细细思量。”
这显然是在拖延。
就在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默,终于动了。他缓步出列,并未看向争吵的双方,而是直接面向御座,深深一揖。
刹那间,整个紫宸殿安静了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仅弱冠、却已位极人臣、功高震主的年轻国公身上。
“陛下,太后。”林默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首辅谢公新丧,举国哀恸。此时争论继任之人,确有不妥,易生纷扰,亦非谢公所愿见。”
他先定下基调,表示了对谢琰的尊重,也暗示了当前争论的不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