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秋凑过来看,信是用蓝色墨水钢笔书写,格式一丝不苟,透着老派技术人员的严谨。退休工程师?锋哥,这样的人才能愿意来咱们这儿吗?而且工资要求恐怕不低……
只要他有真本事,工资不是问题!陈锋毫不犹豫,技术是咱们的短板,必须补上!也通知!
两人一边筛选,一边讨论,气氛热烈而专注。被筛选出来的信件被分成两堆,一堆是备选,一堆是直接淘汰的。淘汰的理由五花八门: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通篇空话套话,毫无实质内容的;开口就要求解决住房和城市户口的;还有一封甚至夹带着一张某某领导写的、语气倨傲的推荐条子。
看到那张推荐条子,陈锋直接将其揉成一团,精准地扔进了墙角的废纸篓,语气没有一丝波澜:婉锋用人,只看能力和态度,不看关系。
林婉秋看着他干脆利落的动作,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安定。她知道,她的男人有原则,有魄力。
经过连续三个晚上的挑灯夜战,初步筛选工作终于完成。从超过一百五十封求职信和数十个有效电话咨询中,他们最终筛选出了十五名候选人,通知他们后天上午来公司参加面试。
这十五人构成多样,涵盖了不同年龄层和背景:有像张平这样有想法、肯钻研的年轻高中毕业生;有李工那样经验丰富的退休技术专家;有在国营厂郁郁不得志、想出来闯一闯的年轻技术员;也有师范毕业、思维活跃想尝试销售的代课老师……
看着这份最终名单,陈锋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他指着名单对林婉秋、大刘和刚子说:看见没?这就是登报的力量!它像一张大网,能把散布在各个角落、真正适合我们的人才捞出来!这十五个人里,只要能留下三五个尖子,咱们这次登报的花费就千值万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登报招聘,婉锋食品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和它求贤若渴待遇优厚的形象,随着《新民晚报》的发行量,迅速在城里扩散开来。一种不同于小作坊的、现代化企业的格局和气象,正在悄然形成。
林婉秋将十五份候选人的简历材料整理好,用夹子夹在一起。她看着最上面那份属于李建国工程师的、写着密密麻麻技术术语的简历,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但也带着一丝隐忧。
锋哥,人我们是筛出来了,后天就要面试。她轻声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可我们几个,谁都没有正规面试的经验。怎么面?问什么问题?怎么判断谁是真有本事,谁是纸上谈兵?万一……万一我们看走了眼,招进来不合适的人,岂不是更耽误事?
陈锋正准备起身的动作顿住了,他缓缓坐回椅子上,眉头微微蹙起。林婉秋这个问题,像一根针,扎在了最关键的地方。
这面试的阵仗,到底该怎么摆?怎样才能从这些纸上谈兵的候选人里,精准识别出真正能用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