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一月一日,元旦。天目山群峰素裹,凛冽的寒风卷着雪沫,扑打着“鹰巢”指挥部的岩壁。然而,这新年的第一天,丝毫没有喜庆的氛围。昨日“惊雷”行动的惊天爆炸,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其引发的涟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更深刻的反省、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复杂的局面。宋希濂和他的战士们,在经历了一场辉煌而惨烈的胜利后,站在了新的历史关口。
“鹰巢”岩洞内,气氛庄重而肃穆。与会者包括了所有核心指挥员: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张云鹤、赵锡田、马富贵、高天亮(大小两位队长均带伤出席)、徐锐、林婉华、王民生,以及几位主要营级主管和政工干部。洞内生了炭火,但仍驱不散深入骨髓的寒意。
宋希濂首先发言,他没有坐在主位,而是站在炭火旁,目光扫过每一张疲惫而坚毅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同志们,昨天,公元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我们天目山抗日游击纵队的将士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粉碎了鬼子使用毒气弹的罪恶阴谋,炸毁了他们的专列!这是一次伟大的胜利,是你们,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我代表师部,向所有参战官兵,特别是‘斩毒’、‘破障’突击队的英雄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沉痛的哀悼!” 他缓缓抬起手,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全场肃然,众人纷纷起身还礼,眼神中充满了悲痛与自豪。
礼毕,宋希濂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但是,胜利之后,我们更要冷静!要看到胜利背后付出的代价,要看清我们面临的更加严峻的形势!今天这个会,不是庆功会,是总结会,是形势分析会,是下一步行动的决策会!我们要从血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
高天亮(大)首先详细汇报了“惊雷”行动的全过程,从潜伏、爆破到撤离,每一个细节,包括毒气泄漏的情况和队员的伤亡,都毫无隐瞒。他最后沉重地说:“……行动成功了,但我们牺牲了九名好弟兄,重伤五人,轻伤几乎人人都有。鬼子的戒备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反应也更快。如果不是……不是那些特制的炸弹(指系统兑换的磁性炸弹)和及时的撤离命令,后果不堪设想。我作为前线指挥,对伤亡负有直接责任。”
张云鹤接口道:“老高,你们打得好!炸了鬼子的毒气弹,就是救了咱根据地上万军民!牺牲的弟兄,是英雄!但天亮说得对,代价太大了。咱的宝贝老兵,经不起这么消耗啊。接下来鬼子肯定要发疯,得想想办法。”
赵锡田分析军事形势:“正面鬼子这两天攻势明显减弱,转为固守和炮击骚扰。但这不是好事,说明他们在调整策略。很可能像李参谋分析的,要长期围困,加上更阴险的手段。”
李慕华综合情报,指向挂在岩壁上的大幅形势图,上面已经标注了新的符号:“综合各方情报,形势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国际层面: 我们通过‘戚七’渠道散播的‘日军运载并使用毒气弹’的消息,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发酵。英美等国的报纸有了零星报道,但官方态度暧昧,日本方面矢口否认,反诬是我们破坏民用设施导致化学泄漏。一场舆论战已经打响。第二,日军动向: 华中日军司令部异常恼怒,其战略重心似乎暂时从急于剿灭我们,转向了‘消毒’——即消除‘鬼跳涧’事件带来的负面国际影响,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但对我们的封锁必然加剧,特高课的活动也会更加猖獗。第三,重庆方面: 军委会的嘉奖电和晋升令(宋希濂晋升陆军中将)已经明发,这是肯定,但也再次强调‘独立坚持’,实质援助依旧有限。第四,内部情况: ‘灰雀’落网,暂时消除了一个重大隐患,但其交代的监视我补给线的问题,说明‘戚七’的通道已不完全安全,必须调整。”
周明远从政治和思想角度强调:“当前,部队经过连续苦战,虽士气高昂,但疲惫感显现,伤亡带来的悲痛情绪需要疏导。群众在支持我们的同时,也对未来可能更残酷的封锁感到忧虑。我们必须加强内部团结,鼓舞斗志,同时做好长期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
王民生汇报后勤困境:“弹药库存经过补充,仍只够维持一次中等规模防御战。粮食可维持半月,但过冬物资缺口巨大,药品,尤其是特效药,极度匮乏。鬼子的经济封锁,效果会逐渐显现。”
徐锐补充内部安全:“‘影狐’、‘灰雀’虽除,但其网络是否彻底清除,尚需时间验证。日军特高课绝不会善罢甘休,新的渗透必然开始。”
众人各抒己见,讨论了整整一个上午。焦点集中在:如何应对日军的长期围困?如何获取外部援助?如何恢复和发展自身力量?如何应对国际舆论?
最终,宋希濂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决策:“同志们,形势很清楚!我们炸掉了毒气弹,但也捅了马蜂窝,把天目山推到了风口浪尖!接下来,我们将面临一场不同于以往的、更加复杂和残酷的‘综合战’!包括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孤立、特务渗透和舆论攻击!我们的策略,也必须随之调整!”
他具体部署:“一、军事上,以静制动,精兵简政。 主力部队转入休整训练,强化阵地,消化战果。同时,扩大和加强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开展更广泛的麻雀战、地雷战,疲敌扰敌,积小胜为大胜。作战方式要从大规模阵地防御,转向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
“二、经济上,自力更生,突破封锁。 成立生产自救委员会,由周政委牵头,王处长负责。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垦荒种粮,发展手工作坊,建立被服厂、简易兵工厂。同时,千方百计打通新的商贸渠道,哪怕是通过敌占区的关系,用山货土产换取急需的物资。”
“三、政治上,巩固内部,扩大影响。 深入进行政治教育,巩固部队。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改善民生,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将我们抗战的事迹,特别是粉碎毒气战的过程,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争取国内外同情和支援。”
“四、外交上,积极争取,利用矛盾。 李参谋负责,继续通过‘戚七’和一切可能渠道,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特别是毒气战证据。尝试与其它敌后抗日武装取得联系,相互声援。对重庆方面,既要服从大局,也要据理力争,要求必要的装备和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