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正仪喘息(2 / 2)

“师座神通广大!”士兵们低声传颂着,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和希望。系统的这次及时“输血”,极大地稳定了军心,恢复了部队的战斗力。

午后,师部电台终于与第三战区长官部取得了断续的联系。电文内容却让宋希濂的心情更加沉重。

战区长官部电令:各部务必坚守现有阵地,节节抵抗,迟滞日军向南京推进的速度,为首都布防争取时间。同时,严令追究昆山等地失守责任,语气严厉。

另一份来自友军的密电则透露:溃退局势已难以挽回,高层意见分歧巨大,有的主张死守苏州、无锡,有的则要求迅速退保南京,指挥混乱,后勤补给基本中断。

“死守?拿什么守?”参谋长周明远苦笑着指着地图,“部队打残了,弹药快光了,友军各自为战,鬼子追兵势头正猛!这命令简直是让我们送死!”

作战参谋李慕华比较冷静:“师座,战区命令不可公然违抗,但也不能坐以待毙。我师当前要务是休整补充,恢复战力。正仪地形有利,可暂作停留,但必须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应立刻向战区禀报我师实际情况和所处位置,争取理解和支援,同时积极侦察敌情,自主判断下一步行动。”

宋希濂点了点头,李慕华的意见很务实。“回电战区:职部三十六师历经苦战,伤亡惨重,现暂据正仪整顿,亟需粮弹补充。当面的军坚决执行迟滞任务,但恳请上峰明察实情,速派援军与补给。另,积极侦察敌情,若战机不利,为保存战力,职部将适时向吴福线转进。” 这份电文既表明了态度,也为自己争取了机动空间。

整个下午,正仪镇周边出乎意料地平静。部队抓紧时间修复工事,分配弹药,救治伤员,埋锅造饭。炊烟袅袅升起,久违的米饭香味弥漫在镇子里,士兵们终于吃了一顿热乎饭,士气有所恢复。宋希濂亲自到各阵地巡视,慰问伤员,他的出现给官兵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然而,这种宁静并未持续太久。傍晚时分,向西延伸的侦察哨传回紧急情报:发现日军小股骑兵在十里外活动,似在进行侦察!同时,水上巡逻队也报告,发现可疑船只在水道出没!

“鬼子果然摸过来了!”宋希濂立刻警觉,“命令各部,加强戒备,夜间双岗双哨!侦察连派出精干小组,前出捕捉‘舌头’,务必弄清敌军规模和意图!”

夜幕降临,正仪镇陷入了紧张的宁静之中,只有巡逻队的脚步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犬吠(也许是日军惊动的)。每个人都明白,暂时的喘息可能即将结束,下一场战斗,或许就在黎明。

深夜,师部灯火通明。宋希濂对照着地图和侦察报告,思考着下一步的行动。正仪虽好,非久留之地。日军主力一旦解决昆山等地,必然沿水陆两路继续西进、南下,正仪这个水陆枢纽迟早会成为目标。

“慕华,吴福线(吴江-福山)国防工事情况,有没有最新消息?”他问道。

李慕华摇头:“联络不畅,情况不明。但据战前所知,那些工事多年失修,守备兵力也严重不足。恐怕……难以依托。”

宋希濂叹了口气。撤退的路,似乎越走越窄。但他不能将这种情绪传染给部下。

“明远,通知各团主官,拂晓前召开作战会议。我们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向吴福线转进的预案,包括路线选择、交替掩护、后勤保障,尤其是伤员转移方案,必须周密!”

“是,师座!”

命令下达后,宋希濂独自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星月无光,寒风刺骨。他的部队暂时得到了喘息,但更大的风暴,正在黑暗中酝酿。他握紧了拳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无论如何,必须带着这些信任他的弟兄们,活下去,战斗下去!

十一月二日,在正仪镇短暂的喘息、紧张的布防、及时的补给和对未来的忧虑中度过。三十六师像一只受伤的猛虎,在舔舐伤口的同时,警惕地注视着黑暗中的危险,准备着下一场生死搏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