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锋镝初试(2 / 2)

周明远兴奋地说:“师座,咱们的新战术和装备,看来是见效了!鬼子在八字桥碰了个硬钉子!”

宋希濂点点头,但神色并未放松:“不能掉以轻心。鬼子在主攻方向受挫,肯定会想别的办法。命令其他方向部队,提高警惕,防止日军声东击西。另外,给‘幽灵’连发报,让他们加紧对日军纵深调动,特别是炮兵和坦克部队动向的侦察!”

很快,南京军委会也发来了嘉奖电,表彰三十六师在八字桥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这份嘉奖,不仅提升了士气,也更坚定了高层对宋希濂战术能力的信任。

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部,恼怒与调整

松井石根接到八字桥进攻失利的报告,脸色铁青。

“八嘎!支那军三十六师,怎么像块牛皮糖,哪里都有他们!而且战斗力一次比一次强!”他愤怒地对参谋长塚田攻说。

“司令官阁下,”塚田攻谨慎分析,“宋希濂部确实已成为我军心腹大患。其装备精良,战术灵活,士气高昂。强攻其坚固阵地,代价太大。是否可以考虑,暂时避开其锋芒,寻找其他突破口?或者,加大空中打击和特种作战的力度,摧毁其指挥系统和后勤?”

松井石根盯着地图,沉默半晌,恶狠狠地说:“命令航空兵,集中力量轰炸真如、大场一带,重点寻找支那军的指挥所和炮兵阵地!特高课和便衣队,给我加紧活动,悬重赏刺杀或策反宋希濂及其高级军官!正面进攻……暂缓,但压力不能减,进行持续的炮火骚扰和小股渗透,疲惫敌军!”

日军的策略,开始从正面强攻转向更阴险的消耗和特种作战。

上海租界,舆论的微妙变化

八字桥战斗的结果,通过一些秘密渠道和外国观察员的报道,逐渐在租界内流传开来。

《字林西报》的报道标题是:“国军精锐挫败日军新攻势,八字桥成血肉磨坊”。报道中提到中国军队“抵抗异常顽强”、“战术有所改进”、“击毁日军多辆坦克”。

虽然租界当局依旧保持中立,但普通中外市民中,对中国军队的同情和敬佩之情悄然增长。一些爱国商人组织的募捐活动更加踊跃。这种民意的变化,虽然暂时无法改变战局,却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持。地下交通站,情报传递

在一家看似普通的茶馆后院,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老李”将一份密电交给交通员:“这是‘啄木鸟’(潜伏在日军内部的同志)冒死送出的情报,证实日军因在八字桥受挫,正在策划针对三十六师师部的空袭和特务行动。另外,日军第十一师团的一个联队正在向浦东方向移动,意图不明,需高度警惕可能的新登陆点。立刻送往根据地,并设法提醒我们的朋友(指宋希濂部)。”

“明白!”交通员将密电藏好,迅速消失在弄堂中。隐蔽战线的工作,同样在紧张地进行着。

宋希濂的应对与系统收获

面对日军策略的改变,宋希濂迅速做出应对。他加强了指挥部的伪装和防空力量,调整了作息时间,并下令各部严防日军特务渗透和暗杀。同时,他特别指示“幽灵”连,加强对浦东方向的侦察。

利用这次成功防御获得的积分和系统奖励,宋希濂进行了一次中级抽奖。

【叮!中级抽奖完成!恭喜宿主获得:“苏制1931式107重迫击炮”x6门,炮弹x600发。该批武器已合理化出现(解释为通过苏联远东渠道获得的实验性装备)。特殊奖励:获得“初级反间谍洞察”能力(小幅提升对敌方特务活动的警觉性和识别能力)。】

重迫击炮!这是攻坚和反工事的利器,射程和威力都远超普通迫击炮。宋希濂立刻将其配属给师属炮兵营,作为关键时刻的杀手锏。而“反间谍洞察”能力,更是应对日军特务行动的及时雨。

十月二日,战场相对平静,但双方的小规模接触和炮战从未停止。宋希濂知道,这平静之下,是更危险的暗流。他召来周明远和李慕华,布置新的任务:“鬼子明的不行,要来暗的了。我们要外松内紧,一方面继续加强工事和训练,另一方面,要把反特务、反渗透提到重要日程上来!特别是各级指挥所的安全!”

夜幕降临,淞沪战场在短暂的激战后,再次陷入一种诡异的宁静。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经过血与火的淬炼,三十六师这把尖刀,正变得更加锋利,等待着下一次,更残酷的劈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