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领事馆的气氛空前紧张。日本总领事就“租界内反日分子活动”及“可能存在的对华军事物资过境”向工部局提出强烈抗议和威胁。英美法等国领事则陷入两难,既想维持租界中立和商业利益,又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姿态感到不安。
《字林西报》刊登了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评论:“……上海的战事,正在考验的不仅是中国的抵抗力,更是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的容忍底线。任何对侵略的绥靖,都将是文明的耻辱。”
与此同时,日本特高课、军统、中共地下党、苏联情报人员……各方势力在租界这个“孤岛”上展开了更加激烈和隐秘的情报战。一则关于“日军舰船在舟山群岛集结”的模糊情报,通过地下党渠道,被紧急送往华中局,并辗转上报。
南翔,第一军防区,磨合与试探
胡宗南的第一军官兵,正在快速适应陌生的战场环境。他们发现,淞沪的水网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重装备的机动,日军的炮火和空中优势更是无时无刻的威胁。小规模的阵地争夺和炮战,让这支精锐部队也开始出现伤亡。
“军座,日军的小股渗透非常讨厌,夜间活动尤其频繁。”一位师长向胡宗南汇报,“我们的士兵擅长野战,但这种阵地对峙和反渗透,需要时间适应。”
胡宗南站在加固过的指挥所里,用望远镜观察着前方日军阵地:“告诉弟兄们,沉住气!我们是生力军,鬼子更着急!要稳扎稳打,发挥我们的火力和兵力优势。多向宋希濂的部队请教防御经验。另外,侦察部队要主动出击,抓几个‘舌头’回来,摸清对面日军的虚实!”
第一军的到来,不仅增强了防线,也带来了更积极的战术风格。
三十六师野战医院,系统升级的成效
利用系统升级的“标准战场急救站”蓝图和部分“合理化”物资,林晓梅和医护人员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建立了一个更规范、设备更齐全的战地医院。虽然药品依然紧缺,但有了简易手术室、更好的消毒条件和更多床位,重伤员的存活率显着提高。
一批由上海工商界捐赠(部分由系统资金转化)的磺胺药和血浆及时送达,更是雪中送炭。看到更多伤员得以生还,林晓梅和所有医护人员都觉得连日来的疲惫都是值得的。这里,是残酷战场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角落。
宋希濂的深夜决策
深夜,宋希濂回顾着几天来的情报汇总。日军在杭州湾活动的迹象越来越多,但确切的时间和地点依然成谜。系统的“紧急战术空投”机会很宝贵,但必须用在刀刃上。
他做出了两个决定:
第一, 动用部分积分,通过系统商城购买了数部“高性能(相对于当时)望远镜”和“便携式电台”,通过“抗敌后援会”的渠道,秘密赠予在浦东和浙北沿海活动的游击队和可靠的地方保安团,增强其侦察和通讯能力。
第二, 他亲自起草了一份措辞恳切、分析详尽的报告,通过密电直接呈送蒋介石和陈诚,再次强调杭州湾登陆的极端危险性,并建议不惜一切代价加强该方向防御,甚至从正面战场抽调部分预备队。
他知道这可能会引起一些同僚的不满,认为他越权或危言耸听,但关乎数十万将士生死和国家命运,他必须直言。
做完这一切,他走到户外,秋夜的风带着凉意和硝烟味。南边杭州湾的方向,一片漆黑,但在他眼中,却仿佛有巨大的风暴正在海上凝聚。
“山雨欲来啊……”他喃喃自语。系统的“警惕侧后的刀锋”任务进度条,在黑暗中微微闪烁着,提醒着他,时间可能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