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战略,开始从正面强攻,转向寻求更致命的侧翼打击。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正在酝酿。
场景四:南京,军委会的战略调整
蒋介石主持的最高军事会议上,气氛因胡宗南部抵达而稍显缓和。
“辞修(陈诚),南翔防线交接情况如何?”蒋介石问。
“回委座,宋希濂与胡宗南二人配合默契,交接顺利。第一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南翔-大场西侧防线可望巩固。”陈诚汇报。
白崇禧则提醒道:“委座,日军在北翼受挫,必不甘心。其海军优势明显,极有可能寻求从海上侧翼登陆,包抄我军后路。杭州湾、金山卫一带,需加派得力部队驻防,并加紧构筑防御工事。”
蒋介石深以为然:“命令张发奎部,加强浦东及杭州湾北岸防务!绝不能让日军抄了后路!”
战略层面的博弈,已经超出了上海近郊,向更广阔的区域延伸。
场景五:苏联顾问团,技术援助的深化
利用战斗间隙,德拉特文顾问组织抵达的苏联装甲兵和工兵顾问,为三十六师和即将接防的第一军部分军官,举办了临时的战术培训课,重点讲解如何应对日军坦克集群突击、如何利用水网地形构筑反坦克障碍、以及步炮协同的基本要领。
这些来自西班牙内战经验的老兵,讲授的内容实用而生动,让中国军官们受益匪浅。几辆秘密运抵的t-26坦克,也在苏联顾问指导下,进行了简单的战术演示,增强了中国军队对抗日军坦克的信心。
场景六:三十六师防区,短暂的喘息
王大壮所在的连队,终于被轮换下来,撤到二线休整。他们住进了简陋但相对安全的民房,吃上了热饭,领到了补充的军装和弹药。
看着一队队装备崭新、精神抖擞的第一军士兵开往前线,王大壮和战友们心情复杂。既有对生力军的期盼,也有一丝苦战过后被替换下的失落。
“瞧人家那枪,那炮,真带劲!”一个年轻士兵羡慕地说。
“家伙好是一方面,”王大壮抹了把脸,“关键是看能不能顶住鬼子的狠劲。咱们用老套筒不也揍下过鬼子飞机?打仗,还得靠这个!”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休整期间,宋希濂特意来看望了这些功勋部队,表彰了作战英勇的官兵,并宣布将优先安排伤亡较大的部队进行整补。官兵们的士气得到了恢复。
场景七:系统运用与未来布局
宋希濂利用系统奖励的积分和“合理化”的通讯器材,进一步加强了师内部队之间,以及与第一军接防部队的通讯联络,确保了交接期间的指挥畅通。
他研究着“坚韧的血管”后勤任务,开始有意识地将缴获的部分日军武器(如完好的三八式步枪)和系统偶尔补给的多余弹药,通过“抗敌后援会”的渠道,悄悄转给装备更差的友邻部队或活跃在敌后的游击队,以另一种方式支援整体抗战。
同时,他密切关注着系统“初级气象预测”功能提供的天气信息,并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即将可能到来的秋雨天气,给日军制造麻烦。
夜幕降临,南翔方向的新防线正在紧张构筑,而更远的杭州湾海岸线,却显得平静而暗藏杀机。宋希濂知道,胡宗南部的到来,只是暂时稳定了战局。日军更凶险的杀招,恐怕已经在路上。
“松井石根……你会从哪里出拳呢?”他望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陷入了沉思。系统的“战略级情报提示”机会只剩一次,他必须用在最致命的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