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秋雨中的棋局(2 / 2)

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则持谨慎态度:“陆军已经在上海投入了超过五个师团,仍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是否应考虑政治解决的可能?或者将重点转回华北?”

争论的结果是妥协:同意向上海再增派一个师团(第101师团)和独立重炮旅团,但要求陆军必须在十月上旬之前取得突破性进展,否则将重新评估整个对华战略。日军的战争机器,在巨大的消耗面前,也开始感到压力。

:苏联,阿拉木图边境口岸

一列列满载军火的列车,正秘密通过中亚铁路,驶向中国新疆。车上不仅有之前约定的飞机、坦克零件,更新增了大量的步枪、机枪、火炮和弹药。斯大林终于下定决心,大幅提升对华援助的规模和速度,他希望中国能尽可能拖住日本。

与此同时,第二批苏联志愿航空队员和装甲兵顾问,也以“旅行者”身份,分批进入中国。这些经历过西班牙内战洗礼的老兵,将给中国战场带来更先进的战术和经验。

上海租界,微妙的气氛变化

持续的战争严重影响了租界的商业和生活,各国商人的不满情绪在积聚。同时,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也赢得了一些西方军事观察员的私下称赞。

《字林西报》刊登了一位匿名英国军官的评论:“……中国士兵的勇气和忍耐力令人钦佩。他们在装备、训练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挡住了日军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这场战争,很可能将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

然而,英美官方政策依旧摇摆,既担心日本扩张损害自身利益,又害怕过度刺激日本而引火烧身。租界当局对中日双方的外交博弈更加微妙,既想维持中立,又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三十六师防区,雨中的坚守与整补

雨水让战壕变成了泥潭,士兵们浑身湿透,忍受着潮湿、寒冷和疾病(如战壕足)的折磨。但战斗的间隙,也是整补的时机。

王大壮所在的连队得到了休整机会,撤到二线。他们领到了后方送来的干爽军装(部分来自系统“战略性物资投送”选择的“棉布与军装”奖励,合理化为民政部调拨和民众捐赠),吃上了热乎的饭菜,还有医生来检查身体、发放预防疟疾的奎宁。

补充的新兵也到了,多是满脸稚气的青年。王大壮这些老兵,开始像当年罗成教他们一样,教新兵如何挖防炮洞、如何辨别炮声、如何拼刺刀。战斗的经验和血与火的兄弟情谊,在泥泞中传承。

“排长,鬼子真的那么厉害吗?”一个新兵怯生生地问。

王大壮拍了拍他的钢盔:“厉害是厉害,但没啥好怕的!咱们团长说了,咱们现在工事更结实,炮也多了,还有飞机帮忙(指苏联志愿队)。只要咱们不怂,照样干他狗日的!”

系统运用与未来规划

利用战斗间隙,宋希濂仔细研究了系统新解锁的“初级战场情报分析”功能。他发现,这功能不仅能基于现有情报进行概率预测,还能对日军的战术模式进行初步总结(如炮火准备规律、步兵进攻特点等),虽然模糊,但极具价值。他让李慕华参谋牵头,成立一个临时情报分析小组,专门结合这一功能,研究日军动向。

同时,他也在规划下一次“战略性物资投送”的使用时机。是选择更紧缺的药品?还是燃油以备摩托化部队机动?或是钢材用于加固工事?这需要根据战局发展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秋雨依旧下个不停,战场暂时沉寂。但宋希濂知道,这沉寂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他和他的部队,必须利用这宝贵的间隙,变得更强,更坚韧,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决定淞沪会战最终走向的终极考验。

“时间……”宋希濂望着窗外的雨幕,“我们必须抢到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