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依!将士们士气高昂,定能一举成功!”
山室宗武挥了挥手,让参谋长退下。他走到海图前,目光阴鸷。作为帝国军人,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内心深处,对这场即将在陌生土地上爆发的血战,也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支那军,似乎和“九一八”时不太一样了。
上海,公共租界,一家咖啡馆的隐秘隔间。
中共地下党员,“老李”正在与一位穿着考究、像是银行经理的男子低声交谈。这名男子是地下党通过关系发展的内线,能在海关和港口接触到一些敏感物资。
“老李同志,你们要的东西,有一部分有眉目了。”内线低声道,“一批瑞士产的精密手术器械,原本是给一家教会医院订的,因为战事,货主想脱手。还有一批美国产的无线电零件,可以通过第三国公司转口。但是,量不大,而且价格……”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安全和速度。”老李沉稳地说,“东西到手后,走‘慈善总会’的渠道,混在慰问品里送到三十六师的战地医院。记住,绝对不要暴露来源。”
“明白。还有……日本人的便衣最近活动很猖獗,租界里也不安全,你们要小心。”
“谢谢提醒。为了这个国家,总得有人冒险。”
三十六师防区,大场镇野战医院筹建处。
林晓梅正带着妇女队的队员和几名招募来的西医、中医,清点刚刚由“抗敌后援会”送来的一批药品和物资。其中,就有那批“南洋华侨”捐赠的捷克式机枪之外的“附赠品”——几箱宝贵的磺胺药和奎宁。
“太好了!有了这些药,能救很多人的命!”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医生兴奋地说。
林晓梅却皱着眉看着清单:“手术钳、剪刀、止血钳还是不够,特别是大型手术用的。而且,消毒用的酒精和绷带也远远不足。”
这时,一辆卡车驶来,杜月笙的一个手下跳下车,招呼人卸货:“林小姐,杜先生让送来的,一批搪瓷盘、铁桶,还有……嘿,几十个大南瓜,说是给你们当家伙什用!”
看着那些金灿灿的南瓜,林晓梅和医护人员都笑了,这倒是解决了容器短缺的燃眉之急。但笑声很快落下,大家都明白,这些容器,很快就要用来盛放血淋淋的器械和与死神抢时间的希望。
:真如指挥部,深夜。
宋希濂独自一人,紧闭房门。他首先通过系统,用刚刚到账的“南洋华侨捐赠”渠道获得的积分(部分由杜月笙等人以“特别捐款”名义提供的大洋兑换),加上之前剩余,凑够了十万积分,进行了一次“中级抽奖”。
轮盘光芒闪烁,定格。
【恭喜宿主获得:全套战地手术器械x50箱,医用酒精5吨,消毒绷带10万卷。物资合理化:由国际红十字会及美国教会医院联合捐赠,已运抵上海,正办理交接手续。】
宋希濂长舒一口气,这解决了药品和手术器械的大部分缺口!他立刻指示周明远明天一早就以师部名义,联系接收这批“国际援助”。
接着,他看向系统商城,搜索防毒面具。日军的毒气战是重大威胁。商城里型号很多,但价格不菲。他一咬牙,花费了剩余的大部分积分,购买了三千具德制1930型防毒面具(这个型号相对老旧,但性能可靠,符合1937年的技术水平,易于合理化),并指定其“合理化”来源为“民国政府战前秘密向德国订购,因故延迟,现刚刚运抵”。
做完这一切,他感到一阵疲惫,但心里踏实了不少。炮弹和重机枪的缺口,他准备明天再次急电南京,并让德国顾问法尔肯豪森帮忙施压,同时,也寄希望于“钢铁防线”任务完成后系统奖励的装备。
他走到地图前,用手指沿着蜿蜒的防线划过。这条用汗水、智慧和系统外挂构筑的防线,即将迎来最残酷的考验。他低声自语,仿佛在与冥冥中的对手对话:“山室宗武……我等着你。”
窗外,夜色深沉,远处传来一声清晰的鸡鸣,预示着黎明将至。而黎明之后,将是更加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