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进刚要转身去传达命令,参谋突然跑进来:“师团长阁下!海军传来消息,中国军队的‘宁海’‘平海’两舰离开了江阴要塞,朝着杭州湾方向去了,可能是去护送补给船!”松井石根脸色一变——中国海军的这两艘巡洋舰虽然吨位不大,但有高射炮,能威胁到舰载机,要是让补给船顺利登陆,中国军队的防线就能再撑很久。
“命令第3舰队,派十架九六式舰载机,明天早上去杭州湾巡逻,一旦发现中国军队的补给船和军舰,立刻攻击!一定要击沉补给船,断了他们的粮道!”松井石根咬牙切齿地说,“另外,让吴淞口的驱逐舰加强巡逻,别让任何一艘中国船靠近上海!”
中午时分,大场东侧的稻草捆仓库外,陈阿福正带着几个侦察兵巡逻。仓库里堆着两千多个浸了煤油的稻草捆,是百姓们连夜编的,由36师二连的一个排守卫。陈阿福想起梁栋说的日军间谍,格外警惕,看到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礼帽的男人在仓库附近徘徊,手里还提着一个布包,形迹可疑。
“喂!你是干什么的?”陈阿福端起p38冲锋枪,对着男人喊。那男人吓了一跳,转身想跑,王大壮立刻冲上去,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布包掉在地上,里面掉出几个炸药包和一把短枪——正是高桥一郎!
“老实点!”王大壮把高桥按在地上,陈阿福捡起炸药包,上面还贴着日军的标签。不一会儿,梁栋带着便衣赶来,看到被按住的高桥,松了口气:“还好你们发现得早!这家伙手里还有仓库的地图,要是今晚让他得手,稻草捆就全没了!”
高桥被押走后,陈阿福对着仓库的守卫士兵说:“今晚多加几班岗,每半小时巡逻一次,别再让可疑人员靠近!”守卫的排长点点头:“放心吧!我们已经把铁丝网拉到仓库周围,还埋了几个手榴弹,只要有人靠近,就会引爆!”
傍晚时分,刘家村的川军阵地里一片热闹。民夫队帮着川军挖战壕,西医在临时搭建的救护所里整理药品,林晓梅带着几个学生,给川军士兵们写家书。罗成坐在战壕边,看着一个学生给士兵写家书,眼眶红红的——那士兵叫李二狗,是四川达州人,想给家里报平安,说自己在上海很好,能吃饱,让爹娘别担心。
“二狗,你放心,等打完鬼子,我帮你把家书寄回去!”林晓梅把写好的家书递给李二狗,还给他塞了一块糖。李二狗接过家书,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咬了口糖,甜得笑出了声:“谢谢林小姐!俺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这么甜的糖呢!”
罗成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他走到战壕外,看到远处的大场防线亮起了马灯,百姓们还在给士兵们送晚饭,有馒头,有咸菜,还有热乎的汤。他想起从四川出发时,杨森军长说的话:“上海是中国的门户,守不住上海,就守不住家乡!”现在他明白了,守上海不是川军一个部队的事,是所有中国人的事。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飞机的轰鸣声——是日军的侦察机,在阵地上空盘旋了两圈,又飞走了。罗成立刻下令:“各排进入阵地!做好防空准备!鬼子的侦察机来了,说不定晚上会来轰炸!”川军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钻进防空洞,有的架起机枪,盯着天空,虽然装备差,但士气高昂。
夜晚的真如指挥部,宋希濂还在对着地图忙碌。周明远走进来,递给他一杯热茶:“师座,您歇会儿吧!明天补给船就要到了,还有日军的舰载机可能来偷袭,您得养足精神。”宋希濂接过热茶,喝了一口,指着地图上的杭州湾:“明天‘宁海’‘平海’两舰护送补给船登陆,我担心日军的舰载机来得多,得让真如的高射炮连配合海军,一起防空。另外,让87师派一个营去金山卫接应补给船,防止日军的小股部队偷袭。”
“是!我这就去安排!”周明远转身离开,宋希濂又拿起川军的兵力报告——罗成的先遣营虽然只有三百人,但士气很高,杨森军长还发来电报,说川军主力会在八月十日左右抵达上海,到时候兵力就能更充足了。他又想起杜月笙说的,上海工商界还在筹集物资,有布匹,有药品,还有百姓们捐的棉衣,就算日军封锁了吴淞口,有百姓的支持,防线也能撑下去。
【叮!宿主协调川军、商会完成防御部署,成功抓获日军间谍,触发奖励:积分,苏制高射机枪10挺(已合理化伪装为“苏联军事援助防空物资”)、德制军用急救包500个(已合理化伪装为“德国红十字会捐赠”)。】
淡蓝色的光幕闪过,宋希濂笑了笑——高射机枪正好给高射炮连用,急救包能分给各部队的救护所,尤其是川军,他们的急救包很少。他拿起电话,打给后勤处:“把新到的高射机枪送到真如高射炮连,急救包优先分给刘家村的川军和大场防线的救护所,明天一早必须送到!”
挂了电话,宋希濂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夜色。远处的阵地上,偶尔传来哨兵的咳嗽声,还有百姓们编织稻草捆的声音,很轻,却很坚定。他知道,离8月13日的淞沪会战越来越近了,日军的总攻很快就会到来,但他并不害怕——川军来了,百姓支持,补给也快到了,所有中国人都拧成了一股绳,就算鬼子再厉害,也打不破这道用血肉和信念筑起的长城。
“等着吧,松井石根。”宋希濂低声说道,“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八月十三日,上海见!”
夜色渐深,大场防线的马灯依旧亮着,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抗敌的道路。陈阿福和王大壮靠在战壕里,聊着家乡的事;罗成在刘家村的战壕里,给川军弟兄们讲拼刺刀的技巧;林晓梅和学生们,还在给士兵们写家书;杜月笙和王晓籁,在上海市区安排夜间运输物资;而松井石根,则在日军指挥部里,等待着第101师团的到来,准备着一场血腥的进攻。
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而所有的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8月13日,做着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