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接过盒饭,却没立刻动筷子,而是指着方案上的“日军动向”部分:“明远,你去跟情报处说,让他们多派些侦察兵去上海,重点盯着日军陆战队的营房和吴淞口的军舰,有任何动静都要第一时间汇报。另外,让咱们在上海的联络点密切关注日军领事馆的动态,看看他们最近有没有什么异常的会议或电报。”
“是!”周明远放下饭盒,转身跑了出去。
宋希濂拿起筷子,扒了一口米饭,却没什么胃口。他知道,离淞沪会战爆发越来越近了,虽然他们做了很多准备,但日军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日军的常设师团满编两万八千人,配备大量重炮、坦克和飞机,而他们的36师虽然扩编到两万三千人,但新兵占了近一半,实战经验远不如日军。
“必须尽快提升士兵的实战能力。”宋希濂放下筷子,拿起电话,拨了重炮营的号码,“陈铭吗?下午组织一次实弹射击演练,用新到的破甲弹,目标是模拟的日军碉堡,让各营派观察员过来学习,特别是华侨突击连,让他们看看重炮怎么打碉堡。”
“明白!师座!”电话那头的陈铭声音洪亮。
下午两点,36师的实弹射击场。
十二门德制150榴弹炮整齐地排列在空地上,炮口对准远处的模拟碉堡——那是用沙袋和木板搭建的,高度和厚度都模仿日军的碉堡。陈阿福和华侨突击连的士兵们站在观察员区域,手里拿着望远镜,眼睛紧紧盯着碉堡的方向。
“各炮注意!目标,前方一千五百米,模拟碉堡!装弹!”陈铭的声音通过扩音喇叭传过来。
士兵们快速行动起来,把破甲弹装进炮膛,然后退到安全区域。陈阿福看到一个老兵举起红旗,用力挥了挥——紧接着,“轰隆!轰隆!”的炮声响起,十二枚炮弹呼啸着飞向目标,在碉堡周围炸开。
烟尘散去后,陈阿福通过望远镜看到,模拟碉堡的侧面被炸开了一个大洞,沙袋和木板散落一地。他忍不住惊呼:“好厉害!这炮能把鬼子的碉堡炸穿!”
身边的王大壮也点了点头:“以后跟鬼子打仗,咱们先让重炮轰一轮,再冲锋,能少死不少弟兄。”
陈铭走过来,拍了拍两人的肩膀:“这只是破甲弹的威力,要是用高爆弹,能把碉堡炸平。到了上海,你们突击连的任务就是在重炮轰完后,冲进去清剿残敌,所以现在就得练熟怎么跟重炮配合,别等炮声停了还不敢冲。”
“我们记住了!”陈阿福和王大壮齐声回答。
与此同时,上海吴淞口外。
一艘日军驱逐舰正缓缓巡航,舰艏的炮管泛着冷光。舰桥上,日军舰长正拿着望远镜,观察着吴淞口的防御工事——88师的士兵们正在岸边架设重机枪,远处的碉堡上隐约能看到枪口的反光。
“报告舰长,侦察机传回消息,南京36师正在向上海运输物资,还有重炮。”一个副官跑过来,递上一份情报。
舰长放下望远镜,嘴角露出一丝冷笑:“看来支那人已经做好准备了。不过没关系,等咱们的主力到齐,这些防御工事都是摆设。传令下去,继续监视,记录支那人的防御部署,为后续进攻做准备。”
“哈伊!”
上海市区的一家茶馆里,军统情报员老郑正假装喝茶,眼睛却死死盯着邻桌的两个男人。那两人穿着西装,说着流利的中文,却时不时用日语交流,还在纸上画着什么——老郑一眼就看出,他们画的是虹桥机场的防御布局。
老郑悄悄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巧的相机,按下快门,然后起身结账,朝着茶馆外走去。他需要尽快把这份情报传给孙元良,让88师加强虹桥机场的戒备。
傍晚时分,南京36师指挥部。
宋希濂收到了上海传来的两份情报:一份是日军驱逐舰在吴淞口巡航的消息,另一份是军统抓获两名日军间谍、缴获虹桥机场防御图的报告。他把情报递给邱维达,脸色凝重:“小鬼子已经开始行动了,咱们的准备还得再加快。让后勤处今晚加班,把第二批物资装完,明天一早就运去上海。另外,让各部队今晚加练两小时夜间射击,上海的战斗很可能在夜间打响。”
“我这就去安排。”邱维达接过情报,转身出去了。
宋希濂走到地图前,手指在上海的位置上轻轻敲击。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图上,照亮了每一个防御区域。他知道,一场惨烈的大战即将来临,而他和他的36师,已经做好了准备。
“小鬼子,你们尽管来。”宋希濂低声说道,眼神里满是坚定,“这一次,我们不会再让你们轻易得逞!”
训练场上的喊杀声还在继续,士兵们的身影在夜色中穿梭。陈阿福拿着p38冲锋枪,正在练习夜间瞄准,枪口的准星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他想起了父亲昨天寄来的信,信里说:“阿福,你是华侨的骄傲,一定要多杀鬼子,守护好咱们的国家。家里一切都好,你不用惦记,等你打完胜仗回来,爹给你做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陈阿福攥紧了枪,心里默念:“爹,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打仗,等把鬼子赶出去,我就回家吃您做的红烧肉。”
夜色渐深,南京的星星很亮,上海的灯火却透着一丝紧张。中日双方的军队都在紧锣密鼓地备战,一场注定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正在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