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北平密报传急情(2 / 2)

“这就是我要跟孙元良、王敬久沟通的。”宋希濂指着上海的位置,“咱们北上后,87师和88师要承担起华东的防御重任,教导总队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两地。我会尽快跟他们开会,敲定协同方案。”

会议结束后,宋希濂立刻给孙元良、王敬久发去电报,约定三天后在南京召开防御协同会议。孙元良很快回电,说上海日军最近也有异动——海军陆战队的巡逻频率增加,吴淞口外的军舰多了两艘,看样子是在盯着华东的动静。

“果然是两面牵制。”宋希濂把电报递给邱维达,“小鬼子想让咱们顾此失彼,咱们偏要做好两手准备。让重炮营加快新炮弹的试射,争取下周完成校准;华侨突击连的巷战训练也别停,上海多的是高楼窄巷,早练就早占优势。”

接下来的两天,36师的训练强度再提一级。陈阿福把李默涵教的口诀背得滚瓜烂熟,晚上加练时,闭着眼都能在一分钟内完成防毒面具的拆装;王大壮则带着班里的兵练巷战,模拟在上海的弄堂里清剿“敌人”,怎么破门、怎么掩护、怎么救治伤员,每个动作都练了几十遍。

五月廿五,南京军政部会议室。宋希濂、孙元良、王敬久、桂永清四人围坐在桌前,讨论着华北、华东的防御协同方案。

“要是36师北上,我88师会守住吴淞口和虹桥机场,绝不让日军从上海突破。”孙元良拍着桌子保证,“不过我需要更多的反坦克武器,鬼子的九七式坦克要是冲过来,光靠‘铁拳’怕是不够。”

“我87师可以抽调一个迫击炮营支援你。”王敬久接过话头,“另外,咱们可以在上海市区的主要路口设置路障,挖反坦克壕,就算鬼子的坦克进来了,也跑不快。”

桂永清也说道:“教导总队会驻守南京,同时盯着沪宁线,要是上海需要支援,我们的装甲车连能在两小时内出发。”

宋希濂看着三人,心里踏实了不少:“好!就按咱们商量的来。我会跟军政部申请,再给上海调一批反坦克地雷和重机枪;另外,咱们要共享情报,不管是华北还是华东,有任何动静,第一时间互通消息——咱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只能抱团才能打赢。”

会议结束时,周明远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收到的电报:“师座,北平传来消息,日军昨天晚上在宛平城附近‘演习’时,故意向城墙开枪,29军的士兵也开枪还击了,双方对峙了半个多小时才撤退。何基沣旅长说,这是日军第一次主动向城墙开枪,怕是真的要动手了。”

宋希濂接过电报,手指微微颤抖——他知道,离七七事变,已经越来越近了。

回到师部后,宋希濂站在地图前,久久没有说话。邱维达走进来,看到他手里攥着的电报,轻声说:“荫国,别太担心。咱们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就看老天爷站在哪边了。”

“不,”宋希濂抬起头,眼神里满是坚定,“老天爷不会站在侵略者那边。咱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继续练,继续准备,等鬼子真的动手时,给他们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他拿起笔,在日历上圈出六月初一:“通知各部队,六月开始,每周搞一次全师规模的紧急集合演练,武器、弹药、粮食随时处于待运状态——咱们要确保,只要命令下来,能立刻出发,不管是北上华北,还是坚守华东。”

当天晚上,36师的训练场上依旧灯火通明。陈阿福和华侨突击连的士兵们正在练夜间巷战,手电筒的光柱在模拟的弄堂里晃动,枪声(空包弹)和喊杀声此起彼伏。陈阿福握着步枪,跟着王大壮一步步推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练得再快一点,再准一点,等跟鬼子打仗时,能多杀一个是一个,能多守一寸是一寸。

宋希濂站在训练场边缘,看着士兵们的身影,心里默念:“还有一个多月,兄弟们,再坚持一下。这一次,咱们绝不会让历史重演。”

夜色渐深,南京的星星很亮,可华北的天空,已经布满了战争的阴云。所有人都知道,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大战,已经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