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雪落金陵(2 / 2)

早在去年十一月,他就开始整理《中央军嫡系部队扩编建议书》,里面详细写了36师、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的扩编方案——每个师从现有一万二千人扩编到两万三千人,增设两个预备团和一个重炮营;教导总队从一万五千人扩编到四万三千人,增设四个预备团和两个重炮团。

这个数字不是他瞎编的——日军的常设师团满编两万二千人,配备重炮联队和骑兵联队,战斗力极强。他要让这四支部队达到“一对一不落下风”的水平,就必须在人数和装备上跟上。

可扩编不是小事,要钱、要枪、要粮,还要说服蒋介石。这位委员长向来猜忌心重,又喜欢搞“以夷制夷”,想让他点头把嫡系部队扩编近三倍,难度不小。

“知道了。”宋希濂接过纸条,指尖有些发烫,“我这两天把华北防务的报告再改改,顺便……把扩编的事也提一提。”

邱维达愣了愣,随即皱起眉:“扩编?荫国,你疯了?现在国库空虚,委员长连西北军的军饷都快发不出来了,怎么可能给咱们扩编?再说,87师的王敬久、88师的孙元良,还有教导总队的桂永清,哪一个不是盯着嫡系的位置,你这么一提,岂不是要把他们都拉进来?”

“正因为要拉他们进来,才要提。”宋希濂的语气很坚定,“36师、87师、88师,还有教导总队,是委员长手里最硬的牌。咱们四个师加起来,现在还不到五万人,真要是打起来,顶不住日军两个常设师团。只有咱们四个师一起扩编,形成合力,才能在淞沪、在南京挡住小鬼子。”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墨三(邱维达字墨三),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但你想想,要是咱们不扩编,等日军打过来,咱们拿什么守?拿手里的破枪?拿士兵的命?”

邱维达沉默了。他看着训练场上那些穿着单衣、却依旧喊得震天响的士兵,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他是军人,知道打仗要死人,可他更知道,毫无准备的牺牲,是最不值的。

“那……你打算怎么跟委员长说?”邱维达问。

宋希濂从怀里掏出那份《扩编建议书》,递给邱维达:“你先看看。我打算从‘应对日军常设师团’入手,把咱们的扩编方案跟日军的编制对比,让委员长知道,这不是浪费钱,是保命。另外,我还准备了份‘海外采购清单’,说是可以从德国、苏联买一批武器,用华侨捐款付账——这样既不用国库掏钱,又能堵住其他人的嘴。”

邱维达接过建议书,翻开第一页,就被上面的数字惊到了:“每个师配一个重炮营?还是德制150榴弹炮?这玩意儿可贵得很,华侨能捐这么多钱?”

“能。”宋希濂很肯定。他知道,再过几个月,全国的抗日热情会达到顶峰,南洋华侨的捐款会源源不断地汇过来——现在提前“预定”一部分,合情合理。更何况,他还有系统兜底,要是华侨捐款不够,他还能用积分兑换物资,再伪装成“海外采购”。

【叮!系统任务触发:劝说蒋介石同意《中央军嫡系部队扩编建议书》,要求1937年6月前完成四支部队扩编。任务奖励:积分,德制150榴弹炮团(满编12门,含弹药补给),“部队整训加速”科技图纸一份。】

淡蓝色的光幕再次出现,宋希濂压下心头的激动,对邱维达说:“你放心,钱的事我来解决。你这两天帮我把建议书再完善一下,尤其是后勤保障部分,要写得详细点,让委员长觉得咱们是真的有准备,不是一时冲动。”

邱维达点点头,把建议书塞进怀里:“行,我今晚就改。对了,还有个事——昨天陈立夫那边派人来,说想请你吃饭,说是‘聊聊华北的学生运动’,你去不去?”

宋希濂的眉头皱了起来。

陈立夫,系的头目,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向来喜欢拉拢嫡系将领。这个时候请他吃饭,恐怕不只是“聊学生运动”那么简单——十有八九是想探他的底,看看他在扩编这件事上的态度,顺便把系的人安插进36师。

“去。”宋希濂想了想,“不过你跟我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

邱维达应了声,转身去训练场督查了。宋希濂站在老槐树下,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心里盘算着接下来的步骤:

下周一见蒋介石,说服他同意扩编;

这周内跟陈立夫周旋,不能让系插手36师;

三日后接收系统奖励的重机枪营,安排他们编入一营,伪装成“华侨部队”;

还有,要尽快跟87师的王敬久、88师的孙元良联系,看看他们对扩编的态度——毕竟四支部队一起扩编,少了谁都不行。

他摸了摸怀表,指尖传来冰凉的金属触感。穿越十二年,他从一个历史旁观者,变成了历史的参与者,现在,他要做历史的改写者。

“杀!”训练场上的呐喊声再次传来,宋希濂抬头望去,只见阳光终于穿透了云层,洒在士兵们的刺刀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他知道,这条路不好走。蒋介石的猜忌、系的打压、日军的威胁、还有那些看不见的历史惯性,都会成为他的阻碍。可他不能退——他见过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读过淞沪会战的伤亡数字,知道那些年轻的士兵是如何在血泊中倒下的。

他手里有系统,有历史知识,有这十二年攒下的人脉和部队,他必须试一试。

“周明远!”宋希濂喊了一声。

“到!”副官立刻跑了过来。

“备车,去后勤部。”宋希濂迈步朝门口走去,雪沫子落在他的呢子大衣上,很快就化了,“我要跟他们聊聊,这个月的补给,必须提前发。”

周明远应了声,快步去牵马。宋希濂走到门口,回头看了眼训练场,心里默念:

等着吧,小鬼子。等着吧,那些逝去的英灵。这一次,我宋希濂,不会让历史重演。

雪还在下,可宋希濂的脚步却异常坚定。他知道,从他决定提出扩编方案的那一刻起,他的抗战,就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