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出殡(2 / 2)

终于到了村口,按照村里的老传统,吹鼓手们纷纷停下了手中的乐器,原本热闹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凝重。那些远房亲戚和街坊邻居们也都止步于此,他们默默地看着我们,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舍和惋惜。

而接下来的路程,就只有我们一家人以及近亲才能继续前行,将棺材送往刘家老坟。我感到自己的双腿像被铅块压住一样沉重,每迈出一步都需要巨大的努力。就在这时,一个温暖的身影出现在我身旁,原来是冬华姐。她轻轻地扶住了我,让我不至于摔倒。

我的脑袋里仿佛有一团迷雾,思绪混乱不堪,完全无法集中精力。如果没有冬华姐的搀扶,恐怕我连一步都难以挪动。

水华姐没去送葬,她要在家里给大家准备饭菜,招待我们家的亲戚朋友和前来帮忙的老街坊们。这顿饭也是我们家对亲戚、朋友、以及帮忙的人们最后的答谢宴,所以就要丰盛一些。

在我们这里,给别人家里办酒席,称为“跑大棚”,水华姐是开饭馆儿的,她和姐夫也都跑过大棚,有办酒席这方面的经验,会安排席面。特别是姐夫,他本身就是厨师出身,有二级厨师的本子,又开了好几年的饭馆,所以就由他来掌灶,水华姐给他打下手儿。

陈家老坟在凤凰山的一个山洼子里,地名叫“杏树洼”,长有不少的山杏树,这里离我们村大约子有四五里路。虽然是在山坡上,好在这里的坡度比较缓,要不抬棺材的人们可就困难了。

这个地方坐北朝南,背风向阳,原来这里有几堰梯田,后来国家施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使这里的自然生态得到了恢复。荆蒿、蓝荆子、野杜鹃、歪歪菜、白山草、兔儿丝、拉拉秧、老虎眼,长满了山洼子,其间还散落着不少的山杏树和木兰树,虽然都不高大,但算是这里唯一的乔木了。

刘家老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这里埋葬着无数代刘家的祖先和仙人。整个墓地由几十个坟头组成,它们散布在几块堰地上,仿佛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守护者。

这些坟头下方,是用山石精心垒砌而成的地阶子,不仅美观,还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而在墓地的中央,有一块相对较大的土地,这里可能是家族中地位较高或者比较重要的人物所埋葬的地方。

在这块主坟地的旁边不远处,还有几块堰地,同样也分布着一些坟头。这些坟地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是因为原来的坟地已经被占满了,后来的人们为了继续安葬逝去的亲人,不得不不断地将坟地向外扩展。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偏远山区,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实行火葬政策,所以土葬仍然是这里的主要丧葬方式。这也导致了坟墓占地面积相对较大,给土地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奶奶的坟坑就是在爷爷坟坑旁边,她的棺材要和爷爷的棺材紧挨着,为的是叫二位老人到阴间去团圆。每年的清明节我都要跟着爸爸、妈妈到这里来给爷爷上坟,原来两个姐姐也跟我们一起来上坟,自从她们出嫁以后,就不再上娘家的坟了。

我们这里有一句老话,叫做“闺女上坟,家里没人”,就是说这家人没有传宗接代的人了,绝户了。我虽然是女装打扮,但这是临时的,我担负着我们家这一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重任,今天到这里来见各位先人,更感觉到了肩膀上的沉重。

叔叔大爷们把棺材在坟坑边上放下,然后抽出杠子,解开绳子,我们儿孙辈的全都在坟坑的正前方跪下,叔叔大爷们缓缓地把棺材下到了坑内,摆正了位置之后,这才把绳子抽出来,我们叩头,向奶奶做最后的告别,又是一片哭声。也就过了有一分钟的时间,在“香头”的指挥下,我们大家都止住了哭声,全都站了起来,从兜儿里掏出钢蹦儿(硬币)往坟坑里面扔,这就代表随葬品了。

老舅爷首先铲了第一锹土,然后是爸爸铲土,随后是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男亲属们挨着个儿的铲土,一人一锹。由于我现在是“女”孝属,所以没有拿铁锹铲土的权力,只能就随着姐姐们,一人抓了一把土扔进了坟坑里,这就算是把奶奶她老人家给埋葬了。随后帮忙的人们接过铁锨来,七手八脚的很快的就把棺材埋好了。时间不长,就在我们的面前堆起了一个圆锥形的坟头儿,这就算是老人家已经入土为安了。

爸爸把引魂幡插在了坟头上。有几个叔叔从山坡上刨来了一个小的木兰树,栽种在了坟头儿的旁边,又刨来了一棵荆蒿也栽种在了坟头儿的旁边,两个姐夫各自带来了一壶水,分别浇在了木兰树和荆蒿我们这里叫做“木兰子”,取其谐音就是“无懒子”;“荆蒿”在我们这里叫做“荆蒿子”,取其谐音就是“尽好子”,这个意思是告慰先人,他们的后代没有懒惰之人,全都是好子孙,他们在地下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