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小行星带,永耀纪元3年4月20日)
那枚“幽影”子探测器如同宇宙中的一颗黑色毒牙,悄无声息地滑入预定坐标区域。它的传感器以最高灵敏度扫描着周围每一寸空间,试图锁定那个“泄漏”出来的低活性虚无奇点信号源。
然而,它捕捉到的只有小行星带永恒的冰冷和寂静,以及一些极其微弱、经过精心伪装后显得非常“自然”的能量残留轨迹——那是以太布置的诱饵故意留下的尾巴。
就在它试图沿着一条残留轨迹进行深度扫描时,异变陡生!
其周围数公里内的空间结构骤然变得如同凝固的琥珀!并非强大的攻击,而是一种极致的空间稳定效应,瞬间将它所有的机动能力、通讯能力乃至自毁程序都强行“冻结”在了当前状态!
下一刻,三道阴影从三颗巨大小行星的背后悄然浮现。那是三艘隶属希芙虫群的“潜猎者”生物舰,它们通体覆盖着吸收一切波动的暗哑生物涂层,巨大的捕捉囊腔已然张开。
没有能量光束,没有爆炸。只有一张巨大无比、散发着微弱能量抑制波动的生物能量网猛地射出,将那枚彻底僵硬的“幽影”探测器兜头罩住,迅速拉回其中一艘“潜猎者”的囊腔之中。
整个过程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无声无息,高效得令人窒息。
“目标已捕获。外壳完整,内部有自毁装置触发迹象,但已被空间稳定力场强行中断。正在返回。”希芙的意识汇报传来,带着一丝成功的愉悦。
(辉光号,分析实验室,永耀纪元3年4月20日)
被捕获的“幽影”探测器被放置在多重能量屏障和物理隔绝的分析台上。它通体漆黑,线条流畅,没有任何可见的接口或标识,仿佛一块完整的黑曜石。
以太的无数微观探针和扫描波束覆盖了它,试图解析其内部结构。
“构造材质未知,数据库无匹配记录。能量签名极度内敛,核心处有高密度信息聚合体,加密方式前所未见,疑似基于某种非二进制的高维数学逻辑。”以太汇报着初步结果,“尝试物理破拆或能量侵入,极可能触发深层自毁机制,彻底湮灭核心信息源。”
杨强站在隔离窗外,目光沉静。他能感觉到这造物内部蕴含的、与当前宇宙常见科技树截然不同的冰冷逻辑。
“不必强行破拆。”杨强开口道,“对它使用‘能量印记铭刻术’,用最温和的方式,将一丝最微小的塔源能量,如同水滴渗透海绵一样,缓慢‘浸润’进去,不要试图控制或破坏,只是‘标记’它。”
这是他刚刚从心塔反馈中获得的新技巧的首次实战应用。
一道几乎不可感知的、源自心塔本源的微弱能量流,如同无形的细丝,开始缓缓渗透进探测器的外壳。没有引发任何激烈的对抗,那丝能量只是悄无声息地融入其内部结构,如同给一件物品打上了一个独一无二、却极难察觉的“烙印”。
几分钟后,杨强微微闭眼。通过那丝塔源能量印记,他能模糊地感知到探测器内部那个冰冷、高度智能、且正处于极度困惑与计算中的监察意志——它无法理解自己是如何被瞬间制服并捕获的,更无法检测到那已经与它自身能量结构微微共鸣的“烙印”。
“好了。”杨强睁开眼,“将它放回原处,撤掉所有力场禁锢,让它‘意外’挣脱并逃离。”
“指挥官,此举风险极高……”以太分析道。
“就是要让它回去。”杨强嘴角勾起一丝弧度,“一个被捕获后又奇迹般逃脱的探测器,带回去的关于我们‘实力’和‘技术’的错误情报,远比一个沉默的失踪探测器更有价值。而且,有了这个‘烙印’,无论它跑到哪里,我们都能找到它,甚至……听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