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决议的影响,很快也辐射到了遥远的殖民地。
基地的公告牌、通讯系统的标识上,开始逐渐出现更具体化的描述。例如:
· “能源部 – (原)德意志斯图加特工业区团队”
· “生态项目部 – (原)荷兰瓦赫宁根大学 & (原)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小组”
· “医疗中心 – 由(原)瑞士巴塞尔研究所与(原)古巴医疗队主导”
人们开始更自然地提及自己的文化背景。 “嘿,皮埃尔,你们法国的那批葡萄酒酵母菌株适配成功了吗?”一位意大利裔的农业学家在午餐时问道。 “差不多了,乔万尼!不过我觉得还得借鉴一下加州纳帕谷灾难前的部分数据。”皮埃尔笑着回答。 旁边一位印度裔的工程师加入讨论:“或许还可以试试我们印度北部一种耐高温的传统发酵剂…”
这种变化微妙却深刻。它没有带来隔阂,反而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身份的明确,增添了更多的交流话题与合作的可能性。人们因为对自己文化根源的确认而感到安心,又因共享“新曦星殖民者”和“星语联邦公民”的身份而紧密团结。
(辉光号,舰长室)
杨强通过以太的汇报,了解了地球上的这场讨论和决议。他并未干预,只是微微颔首。
“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他对身旁的以太(投影)说道,“文明的重建,终究要回到文化的根脉上去寻找力量和认同。模糊的泛称只能用于过渡。具体而微的文化身份,才是凝聚人心、真正对抗末世虚无感的锚点。 只要他们牢记‘联邦’才是共同的船,这些多彩的风帆,只会让文明航行的更远。”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将这项决议记录归档。以后与地球方面的通讯及档案记录,采用新的称谓标准。另外,新曦星基地的人口登记和文化活动,也可参照执行。”
“指令已更新,指挥官。”以太的蓝色立方体光芒流转,“正在同步数据库……更新完毕。”
从此,在星语联邦的官方记录和交流中,“欧罗巴联合体”等临时称谓逐渐成为了历史课本里的名词,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真实名称。它们不再是分裂的象征,而是在永耀纪元的新篇章下,融汇成人类文明交响乐中一个个清晰而动人的声部。这声部的重奏,也预示着文明的力量正在更细致、更坚韧的层面上得以恢复和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