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刘俊欲访贤(1 / 2)

老族长龙头拐杖跺得震天响:

刘氏麒麟儿归巢!

顷刻间,晒场涌来百余人。

担谷的汉卸了扁担,纳鞋老妪还捏着顶针,幼童攀上槐树张望。

人群潮水般分开条道。

当年教刘俊射箭的三叔公,枯手抓着新猎的野雉塞进亲兵手中:

给府君炖汤补身!

猎羽滴落血珠,晕在刘俊铁甲玄纹里。

人群爆出呼喊:

青天老爷!给咱庄减三成粮赋可好?

檐下阴影里,刘威眯眼点头。

刘风奋力挤到人前,挥臂高呼:

“俺堂兄斩了狗官八千兵!厉害吧!”

唾沫星子在夕照下点点生金。

刘俊见状笑着摆手止住喧闹,目光扫过一张张族人殷切热切的面庞。

昔日卫青有羽林孤儿,霍去病有河东骑士...

一念至此,他声音陡然一振:

“兄弟们,吾欲建亲卫亲兵,月俸七百钱!尔等可愿随某戮力王事,共取功名乎?”

话音未落,刘风已踏前半步拍栏大吼:

“兄长!某第一个报名!定随兄长做一番大事业!”

素来寡言的刘威亦抱拳沉喝,声如闷雷:

“小俊,算俺一个!”

顷刻间,数百名族中精壮汉子热血沸腾,纷纷踏前一步,踩得晒场地面黄尘骤起。

刘俊目露赞许,亲点壮士上前。

命刘风试举石锁,见其膂力沉雄;

看刘威开弓引箭,矢贯百步柳枝。

依此严选,共得勇健儿郎两百人。

刘俊当即扬声宣令:“即日起,刘威为亲兵队长,刘风为副队长!统率亲兵队!”

刘威虎躯一震,眼窝微热,忆起往日守望相助之情。

刘风喜动颜色,握紧双拳,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心中暗誓:

必不负兄长信重!

当晚,灯烛摇曳,百锭马蹄金灿然堆于粗木桌上,映得陋室生辉。

韩氏慌得连连摆手:

“使不得!吾儿留作军资!”

刘老太爷紧握铜烟锅敲桌:“家里还有闲钱,快收回去!”

刘俊不答,径自将数锭沉甸甸硬塞入二老掌中:

“孩儿忝居郡守,岂有不奉父母之理!权当添些家用,切勿推辞!”

他笑容温煦却不容拒绝。

韩氏抚着冰凉金锭,终是泪花点点收了声。

夜深烛残,促膝言深。

刘俊恳切道:“宛城屋宇轩敞,儿欲接双亲共享天伦。”

刘老太爷望向院中老槐,摇头轻叹:

“根在此地,祖茔在此,离不得啊...”

韩氏也面色犹豫。

刘俊再三劝请:“孩儿如今立足宛城,当于双亲膝前尽孝!”

“俊儿心意,爹娘尽知。”

韩氏温柔却坚定地按住儿子手背,“但叶落归根,守着老屋祖祠,才是爹娘安心之处。”

刘俊见双亲心意已决,只得长叹作罢,心中涌起既暖且涩之情。

两日后晨光熹微,院门前已是车马齐备。

韩氏含泪将煮熟的鸡蛋、蒸饼包裹塞入行囊。

刘老太爷默默看着儿子披挂整齐,铁甲衬得他愈发挺拔,最终只重重一握儿臂:

“莫忘本分,造福桑梓!”

“儿谨记父亲教诲!”刘俊深躬拜别。

“启程!”

一声令下,两百新募亲兵与三十部曲鱼贯而动,踏碎庄口晓露。

刘威在前开路,刘风紧随刘俊马侧,不时回望渐渐模糊的村舍炊烟。

刘俊端坐马上,回望双亲倚门目送的身影渐渐融入晨霭,手中缰绳不由紧握。

扬鞭策马,蹄声如雷,带着两百余骑卷起滚滚烟尘,朝着宛城方向,疾驰而去。

四月十二酉时,蹄声如雷破暮色。

刘俊引众人抵宛城,脚步踏碎太守府前积水。

披尘入堂,猛见三架青桐木案牍架倾如山峦。

竹简垂落如枯藤,最顶几卷南阳田亩册斜挂檐角,将坠未坠。

烛光摇曳间,刘俊屈指揉额。

浮尘飞舞,掠过《丁口赋税录》朱批,那未干的墨迹如血珠渗进简隙。

案头笔架狼毫散乱似残戟,两卷军粮调度简竟被蜡油凝粘一处。

刘俊捏碎衣襟泥块,黄尘簌簌落进烛台铜鳞间,喃喃道:

府事繁杂,当速寻萧何、张良之才分忧啊...

此外,幽州涿郡也要抓紧时间跑一趟,三爷也是条汉子!

四月十五日晚,处理完所有政务后,刘俊在府衙大摆庆功宴,犒赏众将。

牛油炬火噼啪作响,炙烤全羊的焦香混着新酒醇气,弥漫府衙正堂。

刘俊端坐主位,环视众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