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机”原型机的首次联调成功,以及黑水晶那诡异莫测的“模仿”与低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两颗石子,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更严峻的现实却已如同冰冷的山峦,横亘在“龙巢”面前。
成功的喜悦是短暂的。当李诺和陈雪团队开始对原型机进行更深入的性能测试和稳定性评估时,一连串棘手的问题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将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几乎浇灭。
问题一:能耗巨大,效率低下。
原型机仅仅加密传输一段简短的文字信息,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维持“安全屋”护盾运行十分钟!而且加密\/解密过程存在明显的延迟,根本无法满足实时通讯,尤其是战时指挥的需求。那点可怜的“信息吞吐量”,在真正的信息洪流面前,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这玩意儿是个电老虎啊!”铁蛋看着能量监测仪上跳动的数字,心疼得直咧嘴,“照这么用,咱们‘炎黄’号这点家底,不够它自个儿折腾几天的!”
问题二:稳定性堪忧,故障频发。
由于大量使用了手工打磨、勉强达标的元件和粗糙的集成工艺,原型机运行起来就像个随时会散架的病号。测试过程中,不是某个能量棱镜因为内部应力不均突然出现裂纹,导致加密信号失真;就是空间稳定器单元因为微小的震动失去同步,引入错误的坐标扰动,使得解密端得到一堆乱码;甚至还有连接线缆因为无法承受高频能量脉冲而烧毁的情况发生。
“又烧了!第三十七号连接点!这已经是今天上午烧的第八根了!”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哭丧着脸汇报,手里拿着一段焦黑的线缆。
“精度控制还是不行!空间扰动量波动超过允许范围的300%!这样加密出来的信息,别说敌人,我们自己都解不开!”陈雪看着测试数据,眉头紧锁。
问题三:系统复杂度远超预期,难以复制和维护。
这台原型机是集合了目前“龙巢”所有顶尖技术力量,靠着近乎手工的方式“攒”出来的。里面充满了各种临时性的解决方案和“土法”工艺。别说大规模生产装备部队,就连再造一台一模一样的都极其困难。而且,一旦出现故障,排查和修复的难度极高,需要李诺、陈雪这个级别的技术人员亲自上手,耗时极长。
“这根本就是个‘艺术品’,不是‘工业品’!”一个从老工业基地来的工程师感叹道,“离真正能用,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技术壁垒,比山还高!
之前元件试制的成功,让他们一度产生了“我们行了”的错觉。但真正进入系统集成和应用层面,他们才深刻地意识到,从“有”到“能用”,从“能用”到“好用”,之间隔着多么巨大的鸿沟!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整个工业基础、材料科学、精密制造水平的全面落后!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张建国看着垂头丧气的技术团队,想鼓励两句,却不知从何说起。老周默默抽着烟,烟雾缭绕中,他的脸色同样沉重。
“李顾问,这……还有搞头吗?”铁蛋瓮声瓮气地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