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初显威: 之前发放的农技资料,在这种极端天气下,反而激发了一些老农的经验和智慧,他们结合小册子上的知识,琢磨着如何给有限的农作物保暖,如何利用雪水,如何在冬天也能搞到点吃的(比如挖冻土下的某些根茎)。
· 列车核心稳定: 虽然能量恢复慢,但列车本身的自维护功能在低温下依旧稳定运行,那两条被“编程”过的铁轨甚至因为低温,能量传导效率还有所提升?算是意外之喜。
李诺坐不住了。他知道,自己不能一直躲在医疗舱里。
他找到老周,提出了一个方案:“老周,我们不能只靠外部补给和库存硬扛。必须内部挖潜,开源节流!”
“怎么挖?怎么开?”老周看着他。
“第一,能源。”李诺指向窗外,“雪也是水,我们有基本的电力,可以尝试制造简易的热电偶或者斯特林发动机,利用列车散热、人体热量甚至营地内外温差来发电,哪怕功率很小,也能给关键设备或者给战士们的手脚取暖器供电!”
“第二,食物。”李诺继续道,“迷你工厂调整配方,全力生产高能量压缩口粮,虽然味道可能像啃木头,但顶饿!另外,利用列车相对恒温的环境和灯光,尝试搞无土栽培,种点生长周期短的叶菜,哪怕当维生素补充!”
“第三,保暖。”李诺看向那些农技资料,“发动群众,用现有的材料,比如芦苇、稻草、旧棉絮,甚至干苔藓,结合资料里提到的一些保温原理,制作简易保温鞋垫、护耳、手套!总比没有强!”
老周眼睛亮了起来:“好!就按你说的办!技术上的事情你牵头,动员的事情我来!”
说干就干。
李诺不顾身体还未完全恢复(能量【10%】),带着陈雪和铁蛋的技术团队,开始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攻关简易发电技术和无土栽培方案。图纸、计算、寻找替代材料……过程磕磕绊绊,失败是家常便饭。
但这一次,没有人抱怨。前线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坚守的身影,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几天后,第一台利用营地内外温差驱动的、效率低得感人但确实能点亮一个小灯泡的斯特林发动机,在无数双期盼的目光中,吭哧吭哧地转了起来!
当那微弱但稳定的光芒在寒冷的夜里亮起时,人群中爆发出了比打赢一场小规模战斗更热烈的欢呼!
紧接着,第一批用废旧物资和干草填充的“李氏牌”保暖鞋垫和护耳,也被妇女们赶制出来,送到了前线战士手中。东西简陋,却暖到了心里。
列车车厢里,第一茬在灯光和人造营养液滋养下长出来的、绿油油的小白菜,更是让所有看到的人热泪盈眶。这是希望的颜色!
知识的力量,在严寒中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和生机,开始顽强地扩散。
然而,就在大家刚刚看到一丝渡过寒冬的希望时,坏消息再次传来。
之前被击退的敌军残部,似乎并没有放弃。他们在风雪掩护下,派出了小股精锐部队,如同雪地里的幽灵,开始对保护区的补给线和外围哨所,进行频繁而致命的骚扰和破袭!
真正的考验,不仅仅是严寒,还有在严寒中依旧磨利的獠牙。
李诺看着窗外愈演愈烈的风雪,和地图上不断出现的代表敌渗透小组的红色标记,握紧了拳头。
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