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火灾的烟还没完全散尽,但村子里谈论的焦点,却已经从火灾本身,迅速转移到了那架在混乱中初露锋芒的简易脱粒机上。
李木匠和他两个徒弟,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打谷场那边从早到晚都围着一圈人,看着他们一遍遍演示脱粒机的工作过程。那“噼里啪啦”谷粒脱落的声音,听在庄稼人耳朵里,简直比戏班子敲锣打鼓还动听!
“看看!看看这谷子掉的!多干净!”
“这稻草也没咋烂,留着喂牲口或者苫房顶都好!”
“我的娘诶,这一会儿功夫,抵得上我忙活大半天了!”
惊叹声、赞扬声不绝于耳。之前还对图纸将信将疑的人,此刻全都服气了。这可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神算”,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立刻就能让大伙儿受益的实在好处!
王铁匠那边也没闲着,改良曲辕犁和省力锄的订单一下子就排起了队。虽然铁料紧张,只能慢慢打造,但乡亲们的热情空前高涨,甚至有人主动把家里废旧不用的铁器送来,要求“回炉”重造成新农具。
张建国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嘴都快咧到耳根子了。他跑到指挥部,兴冲冲地向王团长和高参谋汇报情况。
“团长!参谋长!你们是没看见!那家伙,老乡们都快把李木匠和王铁匠的门槛踏破了!都说李顾问和陈工立了大功了!这是给咱们根据地送来了能多打粮食的宝贝啊!”张建国手舞足蹈,比划着脱粒机工作的样子。
王团长听着汇报,脸上也笑开了花,用烟斗敲着桌面:“好!干得漂亮!李诺和陈雪同志这事办得扎实!不玩虚的,解决的就是咱们最要紧的吃饭问题!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功劳!”
高参谋也微笑着点头:“确实。相比于之前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预测’,这种能直接提升生产力、改善民生的技术推广,根基更牢,影响也更深远。李诺同志正在用他的方式,真正地融入我们,帮助我们。”
老周坐在一旁,虽然没有像王团长那样喜形于色,但眼神中也透露出赞许和欣慰。他看重的,不仅仅是农具改良本身,更是李诺展现出的这种“落地”的思维和行动力。这比他单纯当一个提供神奇答案的“先知”,要可靠和可持续得多。
“建国,”老周开口道,“农具改良推广的工作,你们要配合好,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另外,要总结经验,看看能不能把这种‘寻找适合技术、快速试点推广’的模式,应用到其他领域。”
“是!周老师!”张建国挺胸应道。
很快,一份由指挥部签发的嘉奖令就张贴了出来,公开表彰李诺和陈雪在农具改良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嘉奖令用词朴实,重点强调了他们带来的技术“切实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为根据地粮食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没有提什么“神算”,没有渲染神秘色彩,就是扎扎实实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