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气喘吁吁地跑到车前,一屁股坐下。
“累死我了!今天总算逛够本了,说实话,你们这长安街还真不赖,虽然比不上绿都城热闹,但也挺有味道。”
“是啊,看你这行李堆的,差得不多了。”李云龙在一旁嘀咕。
“啥?李连长刚才说什么?”
“啊没什么!”李清河赶紧插话,“快把东西搬上来,咱们准备回狼山。”
“行!”
小石手脚麻利地把一堆物件塞进吉普后备箱。
突然他想起什么:“对了,那辆货车……还用开回去吗?”
“当然得开回去!”李清河肯定地说,“那是咱们拼来的物资,有了它以后行动方便多了,不能丢。”
李清河把车缓缓开到林子边缘,李云龙跳下车,钻进树林深处,不一会儿就把那辆曰军的货车开了出来。
“小石,你想坐哪辆车?”
李清河扭头问。
“当然是跟你一块儿!”
“行,那就这么定了。”
于是李清河在前头领路,吉普车大灯的光线切开夜色,李云龙则开着那辆刚缴获的货车,紧随其后。
小石靠在座位上,没多久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走了两个多时辰,一行人终于回到了狼山。
车子刚拐进村口,耳边忽然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声。
“咦?怎么这会儿有唱戏的?”
李清河心里嘀咕了一句,也没多想,径直把车开回驻地。
李云龙也把货车停在吉普旁边,熄了火。
“你听见了吗?这戏是从哪儿来的?”
“嗯,我也纳闷呢。
先去找政委问问情况吧。”
李清河轻轻推醒了还在打盹的小石。
三人一路往刘玉祥政委住处走,敲了好一阵门,却没人应答。
正巧张嫂端着盆衣服从屋里出来,晾晒在院中的绳子上。
“张嫂,政委在吗?”李清河上前问道。
“哎哟,你们几个啥时候回来的?我还以为都出去了呢!”
“刚办完事回来,从长安街那边赶回来的。”
“政委啊,带着大伙儿听戏去了!今晚上有人来村里搭台子唱戏,大家伙儿都去凑热闹了。”
“啊?听戏去了?”
“可不是嘛,就在村东头那块空地上。”她抬手指了指方向。
“怪不得一进村就听见锣鼓响。”李云龙恍然道。
“要不咱们也去看看?”
“你们去吧,我真扛不住了,眼皮直打架。”小石揉着眼睛,哈欠连天。
“成,那你先回去睡,我和李连长过去瞧瞧。”
说完,两人便分了手。
李清河和李云龙沿着土路向东走,远远就看见灯火通明的一片空地,台子已经搭好,台上人影晃动,水袖翻飞,台下坐满了战士和乡亲们。
“人还真不少。”
“是啊,平日里哪有机会看这个,也就逢年过节才热闹一回。”
“瞧,政委坐在最前头呢,咱们过去吧。”
两人拨开人群,走到前排。
“政委!”
“哦?你们回来啦!”刘玉祥转过头,笑着招手,“快来快来,这儿正好空着两个位置。”
两人坐下后,政委低声问:“事儿办得顺利吗?”
“都处理妥了,顺带还搞到了鬼子一辆货车,现在停在咱驻地,挨着我的吉普。”
“哟?还有这收获?”政委眼睛一亮,“这下可好了,以后搞行动能用上它,伪装起来也方便。”说着自己先乐了起来。
李清河刚想继续汇报细节,却被政委摆手打断。
“嘘——别的事明天再说。
今儿晚上嘛,就安心陪我听完这出戏。”
李清河笑了笑:“没想到您还挺喜欢听这个。”
“哈哈哈,算是老习惯了吧。
人一上年纪,就爱听点慢板、西皮二黄,解乏。
今儿这场确实不错,字正腔圆。”
“我咋听着跟念经似的?”李云龙挠头。
“哈哈,你还年轻,耳朵里装的都是枪炮声。
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就知道这调门儿里的滋味了。”
顿了顿,李清河又问:“这些人是怎么请来的?咱们这儿平时也不兴这个。”
“是这么回事,”政委说道,“狼山这边青壮少,老人多,整天在家闲着也不是办法。
我就跟上级提了一嘴,能不能找些文艺队伍来走一遭。
正好我也挺久没听了,上级就给安排了这批人过来。”
“原来如此。”
“别说,这唱功还真有两下子。”李云龙难得点头。
“哟,李连长还能听出门道来?”
“嘿嘿,听得懂听不懂是一回事,反正听着顺耳。”
“行了,别扯远了,今儿晚上就好好坐着,陪我把这出《穆桂英挂帅》看完。”
两人便安下心来,陪着政委一直看到散场。
戏终人散时,刘玉祥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唱得真地道。
你们俩也早点歇着吧,明儿个还有任务交代。”
不一会儿,刘玉祥政委便走进了屋子。
“找我们有事?”
“具体也没说清,估计得明天才晓得。
这会儿天都黑透了,先歇着吧。”
两人便各自回房安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