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所东南方三百公里,破碎海岸线。
陆地的蓬勃复苏极大地鼓舞了所有人,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而神秘的海洋。在盖亚意志的引导下,古老而强大的“深渊之眼”,开始调整其能量输出模式。一股股温和、持久且带有特定净化频率的波动,以其为核心,沿着星球古老的海底地脉网络,如同涟漪般向四周缓慢而坚定地辐射开来。
被“影”长期侵蚀、呈现出不祥墨绿色且质地粘稠的海水,在这股持续不断的净化波动影响下,开始显现出微妙的变化。与此同时,专门为此次行动组建的海上作业平台也开始运作,它们利用“微光”技术制造的大型“净化浮标”被精准投放在关键海域。这些浮标并非孤立作战,它们与深处的“深渊之眼”产生协同共鸣,共同编织着一张覆盖性的净化网络,显着加速着海域的恢复进程。
一些在过去恶劣环境中被迫变异、变得极具攻击性的海洋生物,在接触到这股纯净的生命能量后,其狂暴性情似乎得到了抚慰,攻击性显着降低。甚至有前沿的观测员激动地报告,在已初步净化的海域边缘,目睹了久违的、规模可观的海豚群,它们矫健地跃出焕发活力的海面,发出空灵悦耳的鸣叫,仿佛正以族群古老的仪式,应和着这首回荡在碧波之间的“净海之歌”。
咸涩而略带腥味的海风卷着白色的浪花,一遍遍拍打着锈蚀了数个世代的沿岸金属残骸,发出空洞而悲凉的呜咽。阿灼站在一座延伸入海的废弃钻井平台边缘,脚下是翻涌着、仿佛蕴藏着无尽恶意的墨绿色海水。与内陆那片生机盎然、令人振奋的“翠绿疆域”相比,眼前这片曾经孕育了星球早期生命的浩瀚海洋,依然像是星球母亲身上一道未曾愈合、仍在流淌着脓血的深邃伤口。
“这里的‘影’残留比我们所有内陆模型预测的都要顽固和深厚。”凯拉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频道传来,背景是高速数据扫描特有的轻微嗡鸣,“初步探测显示,海水中的惰性混沌粒子平均浓度是内陆最严重区域的十倍以上。更棘手的是,它们似乎在漫长的岁月里,与海底的沉积物及某些地质结构形成了某种异常稳定的共生体系,难以常规手段剥离。”
阿灼沉默地蹲下身,戴着防护手套的手依然能感受到海水的冰冷。他试探性地将指尖浸入水中,传来的并非纯粹的寒意,更有一股粘稠的、带着微弱但清晰的侵蚀感的恶意,如同无数细小的针尖试图刺破能量防护。悬挂在他胸前的钥石随之微微发烫,持续传递着盖亚意识对这片沦丧之海所怀有的深沉悲伤与迫切渴望。
“海洋必须被净化,刻不容缓。”阿灼站起身,海风吹动他的发梢,眼神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陆地与海洋是母亲躯体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任何一方的残缺与病痛,都会如同枷锁般,严重阻碍她整体的复苏与力量的完整回归。”
数日后,一场代号为“净海之歌”的大规模联合行动全面启动。
首先被部署到预定海域的,是那几座经过特殊改装的、如同移动岛屿般的“海神”级大型作业平台。这些钢铁巨兽并非依靠武力,它们搭载的核心设备,是基于对“深渊之眼”运行原理深入研究后优化的巨型谐频谐振器。它们的任务并非直接攻击或摧毁“影”的残留,而是持续不断地向海洋深处发射一种经过精密计算的、特殊的谐频波动。这波动如同一位技艺超群的音乐家,在为一片混乱嘈杂的庞大乐队进行基础“调音”,试图让混乱的能量场域重新回归某种协调的基准频率。
在圣所核心协调中心,巨大的全息投影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广袤海域的能量场变化模拟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以各个“海神”平台为中心,原本如同狂暴漩涡般混乱无序的能量湍流,开始逐渐平复、理顺,呈现出趋向协调的波纹状扩散。这种谐频波动本身并不直接净化污染,但它如同为后续所有净化措施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易于传播的“背景音场”,是一切深入工作的基石。
紧接着,成千上万个被称为“净化浮标”的碟形装置,被运输舰队密集投放到目标海域。这些银灰色的浮标并非简单地释放能量冲击,其核心镶嵌着微型的生命共鸣水晶。它们在被激活后,自动构成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能量矩阵网络,其主要功能是将从“深渊之眼”传导而来、并已被“海神”平台初步梳理过的星球本源生命能量,如同一位耐心的织工,温柔而持续地“编织”、渗透进海洋的每一寸水体之中。
效果并非爆炸式的剧变,而是更为根本、循序渐进的改良。
几天后,前沿监测团队传回了第一个令人振奋的确认信息——靠近“海神”平台作业区域的海水,那令人不安的、仿佛凝固的墨绿色调开始明显变淡,海水的透明度有了显着提升,甚至能隐约看到下方数米的情形。随后,更令人惊喜的发现接踵而至:一些在旧世代档案中被标记为“已灭绝”、对水质纯净度要求极高的特定浮游生物和微观藻类,竟然在研究人员反复的显微镜观察中,重新被发现了活动的迹象!这些渺小却顽强的生命火种,成为了回响在这片沉寂死亡之海上的、第一个清澈而充满希望的音符。
但这辉煌乐章的前奏,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在于那些沉淀在数千米海底、与厚重沉积物及复杂地质结构紧密结合了数十甚至上百年的顽固污染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