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心意织锦(2 / 2)

举行我们迟到了二十余年的婚礼仪式

谨备薄宴,恭候光临

女儿:肖晓梦 敬上

她没有使用“迟来的婚礼”这样的字眼,而是选择了“迟到了二十余年的婚礼仪式”,少了几分伤感,多了几分对时光的坦然和对最终结果的珍视。落款处,她郑重地写上了“女儿:肖晓梦 敬上”,这意味着,这场婚礼,是她作为这个家庭一份子,对父母爱情的最终加冕和最深祝福。

仅仅一张请柬,就耗费了她几乎两天的时间。当墨迹完全干透,她将这张独一无二的请柬郑重地捧到父母面前时,肖霄和苏晨都愣住了。

苏晨接过请柬,指尖感受着纸张粗糙温暖的质感,目光久久流连在那幅意境深远的图案和女儿娟秀的字迹上,泪水无声地滑落。她仿佛从这条连接的道路上,看到了自己半生的等待与坚守,看到了丈夫半生的寻觅与归来,看到了女儿在其中穿针引线、将他们紧紧联结的用心。

“好……真好……”她哽咽着,几乎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只是将请柬紧紧贴在胸口,仿佛拥抱着女儿那颗滚烫的、充满爱意的心。

肖霄的眼圈也红了,他伸出宽厚的手掌,用力揉了揉女儿的头发,声音沙哑:“我闺女……长大了,真能干。”千言万语,都凝聚在这句简单的夸奖里。他看到了请柬上那条路,那条他从上海走到北大荒,又从北大荒走回上海,最终带着妻女走回这片黑土地的、布满荆棘却也开满鲜花的路。

请柬的设计得到了父母的高度认可,晓梦备受鼓舞。接下来,她开始着手设计整个婚礼的流程。她再次摒弃了常规的婚庆流程,决心要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父母故事的印记。

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

开场: 不用《婚礼进行曲》,她想到了村里那位吹唢呐的高手,要用热烈、欢快、带着黑土地生命力的东北民间吹打乐开场,让喜庆的气氛从第一个音符就直冲云霄。

入场: 父母不乘坐任何车辆,就从他们借宿的农家小院,手挽手,踏着红毯(她特意要求用最鲜艳的正红色),走过村中的土路,走向打谷场中心的礼台。这条路,象征着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点滴,走向庄严的婚姻殿堂,也让他们每一步都踩在实实在在的黑土地上。

主礼台背景: 她决定亲手绘制一幅巨大的背景画。内容就是父母当年在上海居住的那条弄堂口,要有斑驳的砖墙,熟悉的门牌号,以及那棵歪脖子梧桐树。她要让所有从上海来的知青叔叔阿姨们,一看到这个背景,就能瞬间回到那个纯真又充满离愁的年代。

仪式环节: 取消交换戒指(父母早已有戒指),取消神父或证婚人询问。她设计让父亲念一封写给母亲的信,讲述他们这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然后,由她,作为他们的女儿和这场婚礼的总策划,送上特别的礼物——那本她正在秘密绘制的、记录父母爱情故事的连环画册。

婚宴: 不搞分餐制,就用东北最传统、最热闹的“八碟八碗”席面,用大盆大碗上菜,体现黑土地的豪爽与热情。酒,就用村民自酿的玉米酒,辛辣,却醇厚实在。

她还设计了许多细节:要求村民们用新砍的、带着嫩芽的柳枝和松柏枝装饰场地,象征春天和新生的到来;请村里孩子做花童,撒的不是花瓣,而是象征着丰收和甜蜜的本地红枣、花生和桂圆;甚至,她还想好了在仪式最后,让父母和所有来宾一起,在打谷场上,围着篝火(如果天气允许)或者就在阳光下,跳一段简单的集体舞,让上海来的客人和本地的村民彻底融为一体……

每一个想法诞生,她都会兴奋地和父母讨论,用她那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描绘着婚礼当天的场景。肖霄和苏晨看着女儿为了他们的婚礼如此殚精竭虑,看着她眼中闪烁的创意光芒和那份超越年龄的周全与细腻,心中的感动与骄傲无以复加。

苏晨会细心地提醒她一些实际困难,比如早春的东北是否适合户外篝火,比如如何协调那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宾客。肖霄则动用他多年经商的资源和人脉,默默支持着女儿天马行空的想法,联系可靠的物资,确保后勤无忧。

在这个过程里,晓梦不仅是在策划一场婚礼,更像是在系统地梳理和重温父母乃至自己家庭的历史。她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理解了父母那一代人的情感与磨难,理解了爱情在时代洪流中的脆弱与坚韧,也更加确定了自己未来想要守护和传递的价值。

灯光下,晓梦伏案疾书的身影显得格外专注。窗外是北国早春的寒夜,屋内却因一颗炽热跳动的心而温暖如春。笔尖在纸页上沙沙滑动,仿佛不是在书写流程,而是在编织一匹绚烂的锦缎,这锦缎用时光做纬,用深情做经,要将所有流逝的岁月、所有的遗憾与等待,都织补进一个名为“圆满”的图案里。

她知道,她正在创造的,不仅仅是一场婚礼,而是一个属于他们一家三口的、永恒的传奇瞬间。这份由她亲手设计、倾注了全部爱与理解的心意,将是献给父母最好的礼物,也是他们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走向崭新未来的、最辉煌的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