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上海有个女儿 > 第15章 尘埃中的微光

第15章 尘埃中的微光(2 / 2)

“86.08.15 威胁”

她的呼吸骤然变得急促!就是这些!当年,在那个不堪其扰、又无力正面反抗的时期,在极度恐惧和愤怒的驱使下,她偷偷借用了当时单位工会搞活动时用的这个简易单放机(后来坏了就一直没人要,她因为生活困难,舍不得扔,就留了下来),在陈国平又一次上门纠缠、威逼利诱时,她冒着巨大的风险,将机器藏在堆放杂物的角落或者口袋里,偷偷按下了录音键。由于紧张、机器简陋、距离等原因,录下的声音极其模糊嘈杂,而且时断时续,大部分内容根本无法听清,但她记得,其中有几段,清晰地录下了陈国平那种志在必得的、带着威胁意味的语气和某些关键词语!

这些磁带,在当时看来,根本无法作为有效的证据,反而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她一直小心翼翼地藏着,从未对任何人提起,甚至几乎快要遗忘。但现在……或许,这些模糊不清的录音,能和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成为揭露陈国平卑劣人品和某种程度威胁行为的一个侧面佐证?

她放下磁带,又拿起那个零钱包。拉开坏掉的拉链,倒出来的东西让她眼眶微微一热——是几封信。

其中两封,是肖霄早年从东北寄来,却被她母亲截留、后来她又偷偷找回、珍藏起来的,信封已经磨损,信纸也泛黄脆化。另外几封,则是陈国平早期写给她的一些信,内容无非是炫耀权势、许诺好处、软硬兼施地逼迫她就范。这些信,陈国平写得很谨慎,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违法把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令人作呕的优越感和隐含的威胁。她当时留下这些,同样是出于一种复杂的心理:既有厌恶,也有一丝万一需要时可作证明的模糊念头。

她一封封地展开那些来自陈国平的信,仔细重读着那些早已熟悉却依旧让她感到不适的文字。阳光透过窗纱,照在泛黄的信纸上,尘埃在光柱中缓缓飞舞。她的目光敏锐地捕捉着某些特定的词句——

“……晨妹,识时务者为俊杰,跟我在一起,你和孩子才能过上好日子,何必自讨苦吃?”

“……肖霄那边,你趁早死心,他能不能回来还两说,就算回来,一个穷知青,能给你什么?”

“……厂里最近有个转正名额,我很为你争取,但你也知道,很多人盯着,关键要看你的‘表现’了……”

“……上次跟你说的那件事,希望你再考虑考虑,我的耐心是有限的,别逼我用你不愿意看到的方式……”

这些话语,单独看来或许只是令人不快的纠缠,但在特定的语境下,结合他后来的行为,无疑能勾勒出一个利用职权、乘人之危、威逼利诱的丑恶形象!尤其是关于“转正名额”和“表现”的暗示,以及“你不愿意看到的方式”这种赤裸裸的威胁!

她的心脏因为激动而加速跳动。这些东西,或许在法律上算不上多么强有力的直接证据,但它们是真真切切的历史存在,是陈国平道德败坏、品行低劣的活生生的注脚!如果肖霄正在整理的证据需要从多个维度、包括人品和过往行为上来打击对手,那么她手里的这些零星碎片,或许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至少,能证明陈国平对她早有企图,并曾进行过威胁,从而侧面印证肖霄与他交恶的部分原因,并非空穴来风!

她将这些信件、磁带以及那个老旧的单放机,重新用一块干净的软布仔细包好。她的动作专注而虔诚,仿佛不是在整理一些旧的杂物,而是在擦拭希望的微光。

做完这一切,她将皮箱里的其他物品仔细地、一件件地放回去,恢复原状,推回床底。然后,她抱着那个软布包,坐在床边,久久没有动弹。

窗外,雨不知何时停了,一缕微弱的夕阳挣扎着穿透云层,将金色的余晖洒进房间,恰好落在她怀中那个小小的包裹上,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光晕。

她低头看着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眼中闪烁着泪光,却不再是出于恐惧和无助,而是一种坚定的、柔韧的力量。她或许无法像肖霄那样在商场上与敌人正面搏杀,也无法像周老板那样运筹帷幄,但她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用这从尘埃中翻找出的微光,去支持他,去守护这个家。

她听到外面传来钥匙开门的声音,是晓梦放学回来了。

苏晨迅速擦干眼角,深吸一口气,将脸上的所有情绪收敛起来,重新变回那个平静温和的母亲。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个软布包藏进衣柜最深处、最不起眼的角落,用几件衣服仔细盖好。

然后,她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微皱的衣襟,脸上露出一个温柔的、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的笑容,向着客厅走去。

“梦梦回来了?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柔和,仿佛刚才那场在寂静中完成的、关乎家庭命运的搜寻与决断,从未发生过。

只有她自己知道,某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一种无声的力量,正在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心中悄然生长,如同石缝中坚韧的蔓草,准备着在关键时刻,为她在意的人,撑起一小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