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上海有个女儿 > 第8章 无形的壁垒与凝滞的时针

第8章 无形的壁垒与凝滞的时针(2 / 2)

接下来的几天,坏消息接踵而至,印证了他的猜测。

首先是一个关键的、曾私下向调查组提供过陈国平受贿线索的中间人,突然改口,声称自己“记错了”、“当时喝多了酒说的胡话”,并且拒绝再与调查组有任何接触。

紧接着,另一个曾被陈国平打压、破产的小企业主,原本愤慨激昂地表示要站出来作证,却突然全家离开了上海,去向不明,电话也成了空号。

更让肖霄感到愤怒的是,连李红梅用生命换来的、那本记录着关键资金往来和人员关系的笔记本,在鉴定过程中,竟然也被对方找到了“质疑点”。对方聘请的“专家”声称,笔记本上某些记录的墨水痕迹新旧程度存在“细微疑问”(尽管这种疑问在技术上完全可以解释),需要“更长时间、更权威的机构进行复检”,从而无限期地延长了这份核心证据被采信的进程。

所有的线索,仿佛都在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无声息地一一掐断、模糊、甚至污染。调查的推进变得步履维艰,每一次询问、每一次取证,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软绵绵却无法突破的阻力。对方没有明目张胆地阻止调查,却用尽了一切手段,让调查陷入一种“合法”的停滞状态——不断地要求补充侦查、不断地进行重复核实、不断地开会“慎重研究”……

肖霄通过周老板那条隐秘的渠道,终于得到了更确切的消息。消息来源讳莫如深地透露:陈国平的家族及其背后的利益联盟,活动能量远超想象。他们不仅在市里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甚至更上层也有为他们说话的声音。他们采取的策略,并非硬碰硬地否认罪行(因为证据实在太硬),而是千方百计地“拖”。利用程序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可能的漏洞,拖延案件的审理时间。一方面,时间可以冷却外界关注,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慢慢地“运作”和“疏通”;另一方面,漫长的拖延本身,就是对肖霄的一种消耗和折磨——他的公司等不起,他的生活等不起,他的精神更可能被拖垮。他们甚至在推动另一件事:为陈国平申请“保外就医”。他们找来了几个“专家”,出具了陈国平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证明,试图以此为由,让他离开看守所。

得知这一切的肖霄,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和愤怒。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在某些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体的坚持和证据的扎实,有时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对方甚至不需要推翻法律,他们只需要巧妙地利用法律的程序、利用权力的弹性,就能达到他们的目的!这种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抓住实体的阻碍,比正面而来的刀枪更让人感到绝望。

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雾缭绕中,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窗外,秋雨又开始了,敲打着玻璃,声音单调而压抑,仿佛永无止境。时间,似乎也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凝固了。对他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是公司的生命,也是他刚刚重新拼凑起来的家庭的生命。而对对方而言,时间却是最好的武器和盾牌。

李卫东气得在客厅里来回踱步,破口大骂:“王八蛋!龟孙子!就知道耍这些阴招!有本事真刀真枪干一场啊!霄哥,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我去找那些记者,我去把事情闹大!”

“没用的。”肖霄的声音从烟雾中传来,沙哑而疲惫,“那些小报已经被他们控制,大的正规媒体,没有确凿的结论之前,不会轻易报道这种敏感案件。搞不好,还会被他们反咬一口,说我们煽动舆论,干扰司法。”

“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看着那混蛋被他们‘病’出去?看着咱们的公司被他们拖死?!”李卫东眼睛赤红,像一头困兽。

肖霄沉默着。怎么办?他也不知道。他感到自己仿佛在与一个无形的巨人搏斗,他用尽全力挥出的拳头,却只能打在空气里。那种无处着力的感觉,几乎让人发疯。

家庭的低气压也因此变得更加沉重。苏晨虽然不懂外面那些复杂的争斗,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肖霄身上那种与日俱增的焦虑和压抑。她变得更加沉默,眼神里的担忧几乎要溢出来。她只能在他深夜独坐时,默默地给他披上一件外套,或者端上一碗一直温在灶上的小米粥,却不敢多问一句。

甚至晓梦,也似乎被家里这种凝重的气氛所影响。她依旧躲着肖霄,但有一次,肖霄深夜从书房出来,竟看到晓梦房间的门缝底下还透出灯光,里面传来极轻微的、压抑的咳嗽声——她也一直没睡。那一刻,肖霄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了一下。大人的战争,最终还是波及到了孩子。

希望,如同风中残烛,明灭不定。时针的转动,仿佛都带着凝滞的沉重感。肖霄站在窗前,看着被雨水模糊的城市夜景,那万家灯火中,似乎没有一盏能照亮他前方的路。他知道,对手正在用最残忍的方式——时间,来消磨他的意志,摧毁他的一切。

他能否在这一切被拖垮之前,找到打破这无形壁垒的方法?这场意志的较量,似乎才刚刚进入最残酷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