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上海有个女儿 > 第44章 绝境中的微光

第44章 绝境中的微光(1 / 2)

北国的寒冬越发凛冽,狂风卷着雪沫,像刀子一样刮过脸庞。肖霄站在村小学的讲台上,望着一股复杂的情绪。失去上大学名额已经一个多月了,最初的绝望和愤怒渐渐沉淀为一种坚韧的平静。

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虎子举起破旧的课本,指着上面的生字问道。

肖霄走过去,耐心地解释:这个字念,曙光的意思,就是清晨的阳光。

就像晓梦妹妹的名字一样?小花突然插话,老师说过,晓梦就是破晓时的梦想。

肖霄的心猛地一痛,勉强笑了笑:是的,就像晓梦的名字。

孩子们并不知道,每当他们提起这个名字,就像在肖霄心上扎了一刀。他已经两个多月没有收到苏晨的来信了,这种不寻常的沉默让他感到莫名的心慌。是不是苏晨出了什么事?还是晓梦生病了?或者...更坏的可能性,苏晨终于无法再等待,选择了放弃?

不,不会的。肖霄摇摇头,甩开这个可怕的念头。他了解苏晨,知道她的坚韧和执着。如果她没有来信,一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下课铃响后,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冲出教室。肖霄独自一人坐在讲台前,拿出信纸开始给苏晨写信。这是他这个月写的第五封信了,前四封都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音。

晨,我不知道你是否收到了我的信,但我还是要写。审查已经结束,我恢复了清白,虽然失去了上大学的名额,但现在在村小学代课。孩子们都很可爱,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晓梦...

写到这里,肖霄的笔停顿了。他该告诉苏晨真相吗?告诉她他可能永远回不了上海了?还是该给她希望,说自己正在想办法?

最终,他选择了折中的说法:回上海的路可能比想象中漫长,但我从未放弃。无论多久,我都会想办法回到你和晓梦身边。请一定等我。

封信时,肖霄的眉头紧锁。他知道这封信很可能又无法到达苏晨手中。自从上次审查期间的信件被截获后,他隐约感觉到有人在对他的通信做手脚。可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做?

肖老师,还没走啊?老校长推门进来,拍拍身上的雪,又给上海写信?

肖霄苦笑着点点头:也不知道能不能收到。

老校长叹了口气:要不...想想别的办法?我有个远房亲戚在邮局工作,也许可以托他想想办法。

肖霄的眼睛一亮:真的吗?那太感谢您了!

不过...老校长欲言又止,我听说最近从东北寄往上海的信件查得很严,特别是知青的信。你要有心理准备。

这句话证实了肖霄的猜测。果然有人在故意拦截他的信件!会是谁?王建军?还是其他什么人?

傍晚回到知青点,肖霄发现气氛有些异常。李卫东看到他,急忙把他拉到一边:肖霄,你听说了吗?王建军要回上海了!

什么?肖霄震惊地问,他怎么回去?

听说他爹给他弄了个证明,说是在农村落下了病根,需要回城治疗。李卫东愤愤不平地说,明明比牛还壮实,居然能搞到病退证明!

肖霄的心沉了下去。王建军能回上海,意味着他背后的势力确实不容小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信件可能被拦截——王建军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还有更糟的,李卫东压低声音,我听说王建军回去后,要去你家那边走动走动。你得小心点。

肖霄感到一阵寒意。王建军要去上海?还要去他家那边?这明显是要对苏晨不利!

当晚,肖霄彻夜未眠。他必须想办法联系上苏晨,必须警告她提防王建军。可是怎么联系?信件显然不可靠,打电话更是天方夜谭——整个公社只有一部电话,而且往上海打长途需要层层审批。

第二天,肖霄找到老校长,急切地说明情况。老校长沉吟片刻,说:我那个亲戚明天要来村里办事,你可以当面跟他谈谈。也许他有办法。

这个希望让肖霄稍微安心了些。但他也知道,即使信件能寄出去,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上海。他必须想一个更快的办法。

机会在两天后意外降临。公社通知要派一个学习小组去省城参加培训,肖霄因为教学表现突出,被选为成员之一。省城!那里有直接通往上海的长途电话!

肖霄激动得几乎一夜未眠。他仔细计划着到省城后要怎么联系苏晨:首先要找到邮局,然后申请打长途电话,最好能直接打到苏晨的厂里...

培训为期三天,白天是密集的学习,晚上才能自由活动。第一天晚上,肖霄就迫不及待地找到省城最大的邮局。然而,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往上海打长途?要提前申请,排队起码得三天。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说。

三天?可是我们后天就要回去了!肖霄急切地说,有没有别的办法?

工作人员摇摇头:除非你有特别紧急的事,需要单位开证明。

肖霄的心沉了下去。他哪来的单位证明?就算有,时间也来不及了。

失望地走出邮局,肖霄漫无目的地在省城的街道上走着。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与偏远的山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想起上海的外滩,想起南京路,想起和苏晨一起走过的每一条街道...

突然,一个主意闪过他的脑海:电报!虽然贵,但比电话快得多!

他急忙返回邮局,填写电报纸。可是该写什么?电报按字收费,他必须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深思熟虑后,他写道:安好勿念严防王一切小心霄

这短短的九个字花了他将近一个月的工资,但肖霄觉得值得。至少苏晨能知道他还活着,还关心着她,还能警告她提防王建军。

发出电报后,肖霄感到稍微安心了些。但他知道这还不够。他必须想办法真正回到上海,而不是这样隔空传话。

培训的最后一天,肖霄偶然听到一个消息:上海某出版社正在征集工农兵创作,获奖者可能有机会被调回城参与编辑工作。

这个消息像一道光,照亮了肖霄心中的黑暗。创作!这是他擅长的事情!他曾经梦想当画家,虽然现在条件有限,但他从未放弃过写作和绘画。

回到村里后,肖霄立即开始行动。白天教书,晚上就着煤油灯创作。他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经历,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黑土地上的星光》,讲述一个知青在农村找到人生价值的故事。他还配了几幅素描,画的是村里的孩子们。

创作过程异常艰辛。煤油灯昏暗的光线下,他的眼睛常常酸痛流泪;寒冷的冬夜里,手指冻得几乎握不住笔;更不用说还有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村里的各种杂事。

但肖霄坚持下来了。每当想要放弃时,他就想起苏晨和晓梦,想起他们可能面临的危险,就有了继续的动力。

小说完成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寄往上海?普通的邮寄很可能又被拦截。肖霄思考再三,决定采取一个大胆的方法。

他找到即将回上海探亲的李红梅。自从上次她为肖霄作证后,两人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但肖霄相信她是个正直的人。

红梅同志,能请你帮个忙吗?肖霄有些犹豫地问。

李红梅似乎有些意外,但很快点点头:你说吧,只要我能做到。

肖霄拿出厚厚的手稿和画作:这是我创作的一些作品,想寄往上海参加征集。但是...我担心普通的邮寄不保险。

李红梅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是想让我帮你直接带到上海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