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29章 拜访恩师聆教诲,深海打捞学问深

第129章 拜访恩师聆教诲,深海打捞学问深(2 / 2)

“吴教授,那要是以后再发现沉船,怎么判断哪些东西能动,哪些不能乱动呢?”孟礼欢问出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问得好!”吴教授赞许地点头,“这就是水下考古和普通打捞最大的区别。我们追求的不是把东西捞上来就完事,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取历史信息。所以,文物的原始位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包裹着它们的泥沙,都可能包含重要线索。在动手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测绘、拍照、记录……”

一老一少,在书香弥漫的书房里,一个倾囊相授,一个如饥似渴,不知不觉就聊了一个上午。孟礼欢感觉自己的眼界被极大地开阔了,以前他看海底,主要是看有没有鱼,有没有值钱的货。现在,他学会了用另一种“考古”的眼光去审视那片神秘的世界。

辞别了吴教授,孟礼欢又按照地址,赶往另一位海洋大学李海洋教授的家中。

李教授是海洋地质与工程方面的专家,性格比吴教授更外向一些。他对于孟礼欢带来的蟹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场就打开尝了一点,连连称赞“够味!”“下饭好东西!”

寒暄过后,话题自然转到了深海打捞的技术难题上。

“礼欢啊,(聊了一阵,李教授已经直接叫他名字了),上次那艘明船,水深还算好的。要是再深,比如超过五十米,常规的空气潜水就非常危险了,氮醉、减压病,都是要命的玩意。”李教授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着示意图。

“那我们用啥?”孟礼欢虚心求教。

“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是用氦氧混合气,可以潜得更深,也更安全,但设备昂贵,技术复杂。咱们国内目前还在摸索阶段。”李教授解释道,“还有就是饱和潜水技术,那更是大国重器,短时间内咱们民间项目指望不上。”

他看向孟礼欢,目光中带着考校:“如果让你想办法,在不依赖这些高级设备的情况下,把一件重物从五六十米深的海底弄上来,你怎么做?”

孟礼欢凝神思考,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画着。他想起冬天在冰面上凿窟窿捞鱼,想起用浮桶帮助搁浅的渔船脱困……

“教授,能不能用浮力?”他眼睛一亮,“就像扎个大皮筏子,或者用很多个充满气的密封桶,绑在要打捞的东西上,利用它们产生的浮力,把东西慢慢带上来?”

李教授猛地一拍大腿:“嘿!你小子这脑子!就是这个思路!我们管这个叫‘浮力袋’或‘浮筒打捞法’!虽然具体实施起来还有很多技术细节要攻克,比如浮力计算、平衡控制、水下捆绑作业等等,但基本原理被你一句话说透了!”

他兴奋地站起来,在屋里踱步:“是啊,为什么一定要硬吊呢?借助海水的浮力,四两拨千斤嘛!礼欢,你这种从生活实践中来的思路,非常宝贵!比我们这些整天在纸上计算的人,有时候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接着,李教授又给孟礼欢讲解了海水压力、洋流对打捞作业的影响、水下机器人(RoV)的初步应用等知识。孟礼欢听得津津有味,很多以前模糊的概念渐渐清晰起来。

从李教授家出来,已是夕阳西下。孟礼欢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华灯初上的北京街头,心情却如同大海般澎湃。这一天,他汲取的知识,比他前世几十年学到的还要多,还要深刻。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凭借重生优势和运气闯荡的渔民,他开始系统地武装自己的头脑,将那些零散的、来自山海的经验,与前沿的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回到雨儿胡同的家,院子里飘出饭菜的香味。韩晶晶听到车铃声,迎了出来,看到丈夫虽然面带疲惫,但眼神却格外明亮,如同夜海中指引方向的灯塔。

“累了吧?快洗手吃饭,娘炖了排骨豆角,还蒸了你爱吃的咸鱼。”韩晶晶接过他脱下的外套,柔声说道。

看着妻子温柔的脸庞,听着院里孩子们的嬉闹声,孟礼欢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平静。山海给了他力量和财富,而这座城市,这些知识,将给他插上飞得更高更远的翅膀。

他揽住韩晶晶的肩膀,一起走进灯火温暖的家门。

“嗯,吃饭。今天,跟教授们学了好多东西……”他低声对妻子说,语气里带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知识的海洋,与那物理的海洋一样,深邃而迷人,等待着他去继续探索、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