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的蛀虫被雷霆清除,外部的窥伺暂时被震慑,笼罩在项目上的阴霾一扫而空。“探索一号”再次鸣响汽笛,满载着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昂扬的士气,驶向那片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海域。
接下来的打捞工作,进入了更加紧张和精细的阶段。目标不再是散落周围的文物,而是沉船主体本身,特别是那些保存在相对完好的舱室内的珍宝。
水下作业的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沉船内部结构复杂,舱室狭窄,堆积着大量淤泥和腐朽物,能见度极低,而且随时有坍塌的风险。每一次下水,都如同一次微型探险。
周卫国设计制作了多种特制工具:小型水下抽泥泵、用于支撑脆弱结构的便携式支架、甚至还有用自行车打气筒改造的、用于小心吹开文物表面浮尘的小型气嘴。
孟礼欢虽然不直接参与最危险的水下作业,但他凭借前世在远洋渔船狭窄机舱里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比如建议潜水员在进入狭窄舱室时,在身上系一根导向绳,防止迷失方向;建议用强光手电在不同角度照射,通过阴影判断物体轮廓和稳定性;甚至他还想到用渔网改造的网兜,来兜取那些特别脆弱、容易散架的物品。
这些看似土气却极其实用的点子,一次次帮助潜水员化解了水下困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他赢得了队员们发自内心的敬佩。这个年轻的渔民,脑子里似乎总有掏不完的干货。
每一天,“探索一号”归来时,带来的都是令人振奋的收获。
一个密封极其严实的檀木箱子被整体打捞上来,打开后,里面是数十卷用油布包裹的字画!虽然被海水浸泡,大部分已毁,但仍有少量经过紧急处理后,依稀可见精美的山水人物和书法,年代极其久远。
一个巨大的瓷缸里,竟然装满了已经碳化的粮食种子和坚果,无声诉说着当年的航行给养。
最令人激动的是,在一个位于船体核心部位、结构异常坚固的舱室里,潜水员发现了一批保存相对完好的漆器、象牙雕刻和大量的丝绸、锦缎残片!这些有机质文物能保存下来,堪称奇迹,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无可估量!
每一次重大的发现,都会引起船上的一片欢呼和惊叹。秦海龙拿着相机(防水壳包裹),小心翼翼地记录着每一件文物出水时的原始状态。周卫国则像呵护婴儿一样,指挥着队员们进行最初步的稳定处理。
孟礼欢看着这些凝聚着古代工匠智慧与心血的瑰宝,常常陷入沉思。他触摸着那冰凉细腻的瓷器,那温润光泽的漆器,仿佛能跨越数百年的时光,感受到当年的繁华与航海的艰险。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经过数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沉船大部分有价值的构件和文物已被安全打捞上岸。最后阶段,决定采用整体起浮的方案,将沉船剩余的主体框架打捞上来,进行后期保护和研究。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巨大的浮囊被固定在船体两侧,充气机轰鸣着向里面注入空气。庞大的船体在海底沉睡数百年后,开始缓缓脱离海床的拥抱。
起吊那天,天气晴好,海面风平浪静。“探索一号”和另外调来的两艘辅助船只呈品字形排列,巨大的钢缆连接到沉船主体上的加固点。
“开始起吊!”秦海龙一声令下。
三艘船上的重型起吊绞盘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钢缆瞬间绷紧!海水如同沸腾般翻滚!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紧盯着海面。记者们(经过严格审批允许拍摄此环节)的长焦镜头也对准了那片沸腾的海域。
慢慢地,一个巨大的、布满附着物的黑影缓缓从湛蓝的海水中升起!先是折断的桅杆基座,然后是破损的船艏雕像,接着是高高翘起的船尾…巨大的船体带着数百年的沉淀和历史的重压,破水而出!海水如同瀑布般从船体的各个缝隙中倾泻而下,在阳光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码头上(为了安全起见,整体起浮在近海进行),所有前来迎接的人——官员、专家、记者、乡亲们——都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和惊叹!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