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 第108章 媒体闻风纷沓至,小屯霎时天下知

第108章 媒体闻风纷沓至,小屯霎时天下知(2 / 2)

他的形象——一个黝黑精壮、带着渔家人特有憨厚与韧劲的青年,通过记者的笔端和镜头,迅速传播开来。

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第三天,省电视台的采访车竟然也颠簸着开进了靠山屯!当那闪着金属光泽的摄像机和带着台标的话筒出现时,整个屯子都沸腾了!这可是能上电视的大事啊!

记者对着镜头,以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忙碌的渔村为背景,激动地做着现场报道:“各位观众!我们现在就在辽东半岛的靠山屯!就在这里,一位普通的青年渔民孟礼欢,凭借着他的勇敢和智慧,发现并参与打捞起了一艘沉睡海底数百年的古商船!这是我国水下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摄像机镜头扫过码头上那艘显眼的“探索一号”,扫过那些站得笔直的退伍兵队员,最后定格在孟礼欢略显紧张但坚毅的脸上。

这则新闻在省台晚间黄金时段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轰动效应!

紧接着,第四天,一辆挂着京牌的面包车在无数乡亲好奇的注视下,驶入了靠山屯。车上下来的人气质明显不同,设备也更加精良——中央电视台的报道组到了!

央视的记者显然做足了功课,提问更加专业和深入,拍摄也更加全面,从沉船发现的意义、打捞的技术难点、文物的初步判断,到对孟礼欢这个核心人物的深度挖掘,甚至还包括了对靠山屯风土人情的记录。

“孟礼欢同志,我们了解到您不仅发现了沉船,还在打捞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键技术建议,您这些知识是从何而来的呢?”

这个问题有点刁钻。孟礼欢心里一紧,面上却憨厚一笑:“俺就是瞎琢磨的。俺们渔民常年在海上,跟风浪打交道,啥情况都得自己想办法。看得多了,想的也就多了。主要还是专家们厉害,俺就是提个醒儿。”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又把功劳推给了团队。

央视的报道,如同在一锅滚油里滴入了冷水,让这场舆论风暴彻底炸开了锅!全国各地的报纸纷纷转载报道,“辽东渔民发现千年宝船”、“青年渔夫孟礼欢的深海奇缘”之类的标题充斥报端。孟礼欢和靠山屯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

小小的靠山屯彻底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每天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记者、好奇的民众、甚至还有所谓的“考古爱好者”慕名而来,都想一睹宝船真容或者采访孟礼欢。屯子里唯一的小合作社生意空前火爆,连卖冰棍的老太太都多置办了一个保温箱。

孟家更是门庭若市。亲戚朋友、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甚至只是听说过名字的同姓人都上门道贺,门槛都快被踏破了。王秀娥和韩晶晶应接不暇,泡茶倒水,准备瓜子糖果,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笑着,心里却累并快乐着,还有一种不真实的眩晕感。

孟礼欢尽可能地保持低调,能推的采访尽量推掉,但依然无法完全避开。他成了屯子里最大的名人,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点点,投来羡慕、敬佩、甚至嫉妒的目光。

这种感觉,让他有些不适,又有些恍惚。他从未想过,重生回来,只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却阴差阳错地走到了如此巨大的光环之下。

他知道,这名气是把双刃剑。它能带来认可和机遇,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窥探和麻烦。沉船打捞工作才刚刚开始,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他必须保持清醒,不能被这突如其来的盛名冲昏头脑。

然而,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靠山屯这个原本寂寂无名的海边小村,连同它的儿子孟礼欢,已经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被推到了时代的前台,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未来可能更广阔世界的目光。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惊涛骇浪,或许还在那深不可测的海底,以及随之而来的、更为复杂汹涌的世事人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