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年的热闹还在持续,但走亲访友的高潮稍稍回落。
按照本地习俗,这天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但对于孟家来说,则是孟礼欢那三个出嫁的姐姐带着姐夫、孩子回门的日子。
孟家小院从一清早就进入了“战备”状态。
王秀娥和韩晶晶天不亮就起来忙活,灶房里热气蒸腾,各种食材的香味比前几天更加复杂和浓郁。
孟礼欢也没闲着,被指挥得团团转,搬桌子、抬板凳、将堂屋和东屋的炕桌并在一起,拼成一个大长桌,不然根本坐不下那么多人。
“肉都得再热一遍,炖烂乎点!”
“海参鲍鱼得提前发上!”
“那龙虾…真就那么蒸了?不再做个花样?”王秀娥看着盆里那只威风凛凛的大龙虾,还有点舍不得。
“就清蒸,吃个原味鲜甜!”孟礼欢一锤定音,“姐她们估计都没见过这玩意儿,就得让她们见识见识!”
快晌午的时候,院门外就传来了热闹的说笑声。
大姐孟礼娟、二姐孟礼芬、三姐孟礼英,拖家带口,提着大包小包的点心、罐头、水果糖,浩浩荡荡地进了院。
三个姐夫跟在后头,脸上都带着过年走亲戚的标准笑容。
“爸!妈!我们回来了!”
“舅舅!舅妈!过年好!”
孩子们像一群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扑进来,瞬间就把院子填满了。
王秀娥和孟繁林笑得合不拢嘴,赶紧把闺女女婿往屋里让。
孟礼欢和韩晶晶也笑着迎出来打招呼。
屋里顿时挤得满满登登,寒暄声、拜年声、孩子们的打闹声混成一片,年味十足。
三个姐姐围着王秀娥,说着贴心话,打量着母亲红润的气色和屋里屋外明显的变化,眼里都是欣慰。
三个姐夫则和孟繁林、孟礼欢坐在一边,抽烟、喝茶、聊着年景、收成和工作。
大姐夫在邻村务农,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二姐夫在公社的农机站开拖拉机,算是技术工人;三姐夫在县里的砖瓦厂上班,是集体户口。
以往过年聚会,三个姐夫虽然不说,但隐隐地,在城里砖瓦厂上班的三姐夫自觉见识广些,言谈间会偶尔带出点优越感。
但今年,情况明显不同了。
当他们看到孟礼欢随手放在炕桌上的那盒“大前门”香烟(用来待客的),又听到孟繁林貌似无意地提起今年家里光景不错,欢子打渔弄了不少好货时,眼神都开始有些变化。
尤其是当孟礼欢拿出给外甥外甥女们准备的压岁钱——每人一张崭新的五块钱“大团结”时,连三个姐姐都吓了一跳!
“欢子!你这是干啥!给这么多!”大姐孟礼娟赶紧拦着。
“不多不多,一年到头了,让孩子们高兴高兴。”孟礼欢笑着硬塞到孩子们手里。这手笔,可比他们当姨父姑姑给的阔气多了,孩子们攥着钱,眼睛都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