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听起来像是关心,但细品却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指点意味。屋里瞬间安静了一下,大家都看向孟礼欢。
韩晶晶脸上有点挂不住,刚想开口,孟礼欢却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脸上笑容不变,接口道:“大姐夫说的是,国营单位是铁饭碗,确实稳当。俺们这打渔跑山的,就是挣个辛苦钱,风里来浪里去的,确实比不了大姐夫您清闲安稳。”
他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对了大姐夫,听说现在厂里效益还行?一个月到手能开五六十七八十了吧?听说现在城里猪肉都一块五一斤了,白菜也得一毛多,这工资够花吗?嫂子跟孩子都在城里,开销不小吧?”
李卫国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他一个月工资加补贴也就六十二块三毛五,媳妇没工作,孩子上学,在县城里过得紧巴巴,平时最怕人问这个。他支吾道:“还…还行,够花…”
孟礼欢点点头,又像是想起什么,从带来的提包里拿出两盒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打开一看,是那稀罕的干海参和对虾干。
“爹,妈,这是俺秋天自己晒的海参和对虾干,不值啥钱,但炖汤炒菜挺鲜的,您二老留着慢慢吃,补补身体。”
然后又拿出两条“大前门”香烟,递给韩父和李卫国:“爸,大姐夫,抽烟。”
韩父乐呵呵地接了。李卫国看着那市面上紧俏的“大前门”,又看看那价值不菲的海参和对虾干,脸上有点讪讪的,接烟的动作都有些不自然。他一个月那点工资,可舍不得抽这么好的烟,更别说吃海参了。
孟礼欢仿佛没看见他的尴尬,又笑着对众人说:“今年运气还行,跟着船出了几趟海,弄了点鱼虾。开春了,寻思着再把房子翻修一下,给丫蛋和海娃将来念书预备间敞亮点的屋。”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但翻修房子、预备孩子读书,这可不是小钱!屋里亲戚们看孟礼欢的眼神都变了,羡慕有之,惊讶有之。
李卫国彻底不说话了,闷头抽着那“大前门”,心里却不是滋味。他感觉自己那点优越感,在孟礼欢实实在在的收获和从容面前,被击得粉碎。人家虽然“不稳定”,但挣的是真多啊!而且看起来对未来很有规划。
韩晶晶看着丈夫三言两语就化解了尴尬,反而隐隐压了姐夫一头,心里别提多舒坦了,脸上笑容更加明媚,给孟礼欢剥桔子的时候,眼神里都带着光。
中午吃饭,韩家准备的饭菜也算丰盛,但比起孟家昨日的年夜饭,就显得普通了些。席间,孟礼欢谈笑风生,说起出海遇到的趣事和惊险,听得众人啧啧称奇,连李卫国都忍不住竖起了耳朵。他不再提工作单位的事,反而偶尔会问一两句打渔的细节。
回去的路上,韩晶晶抱着睡着海娃,坐在自行车后座,脸贴着孟礼欢宽厚的背,小声说:“欢子,你今天真厉害。”
孟礼欢笑了笑:“有啥厉害的,咱过咱的日子,不偷不抢,凭本事吃饭,用不着跟别人比。大姐夫那人就那样,心眼不坏,就是好个面子,咱让他一步没啥。”
话虽如此,但韩晶晶知道,丈夫今天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和拿出的实在东西,彻底奠定了他在娘家的地位,也让她在姐妹面前倍感荣光。这种被丈夫稳稳护着、挣了面子的感觉,比吃了蜜还甜。
夕阳西下,将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自行车行驶在积雪的路上,发出轻微的嘎吱声。韩晶晶搂紧丈夫的腰,觉得这个年,过得格外圆满,连带着回娘家的路,都变得格外顺畅和温暖。而孟礼欢,则用他的方式和实力,无声地宣告着:无论上山下海,他都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无需羡慕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