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话题霸权(2 / 2)

他们试图解析《茉莉花》的旋律密码,模仿《月亮之上》的民族风混搭节奏,追求《青藏高原》式的高音爆发,甚至胆战心惊地尝试触碰《左手指月》那令人绝望的音域和结构。

然而,结果却是灾难性的。

一批批号称“问徵第二”、“下一个国民级作曲”、“超越《左手指月》的震撼之作”的歌曲被仓促制作出来,投入市场。

这些作品,有的生硬地堆砌民族乐器,却缺乏灵魂,听起来不伦不类;

有的刻意追求高音,但演唱者功力不足,听起来声嘶力竭,只剩下技巧的炫耀,毫无美感可言;

更多则是简单模仿问徵某首作品的皮毛,旋律陈旧,编排乏味,充满了东施效颦的尴尬。

【这什么玩意儿?也敢碰瓷问徵?旋律难听死了!】

【又是模仿《月亮之上》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节奏拖沓,歌词空洞。】

【求求这些公司别糟蹋民族风了,不是加段马头琴就是民族风了好吗?】

【还敢挑战高音?听完我耳朵需要净化,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污染”。】

市场的反应是冰冷而残酷的。

这些耗费了大量资源制作的“山寨问徵”歌曲,绝大多数一经发布便石沉大海,连一点水花都没能激起。

播放量惨淡,评论区更是大型翻车现场,被嘲讽和批评淹没。

偶尔有几首在制作上还算用心的,或许能获得一些“有点意思,但还是比不上问徵”的评价,但距离“成功”二字,依旧遥不可及。

失败的尝试背后,是音乐公司们痛苦的领悟:

问徵的成功,根本在于其作品内核中那种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超凡脱俗的旋律创造力以及对各种音乐风格融会贯通的掌控力。

他能将民族元素用得恰到好处,是因为他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精神;他能写出《左手指月》这样的作品,是因为他拥有超越常人的音乐架构能力。

这绝非简单的模仿和拼凑所能企及。

更让这些公司感到绝望的是,问徵的作品仿佛自带一种“品质光环”和“话题霸权”。

只要他发布新作,立刻就能吸引所有的媒体焦点和公众注意力,形成一种文化事件。

在这种降维打击下,其他音乐作品很难获得有效的曝光和传播,除非本身质量能达到一个极高的、甚至足以挑战问徵的地步——

而这,在目前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