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文豪:我什么都略懂一二 > 第241章 民族乐脉寻根与再造

第241章 民族乐脉寻根与再造(2 / 2)

这番发言,超越了简单的课程改革建议,直指教育的内核——培养什么样的人。

它引起了在场许多有识之士的深刻共鸣。

尽管其中不乏争议和实施的难度,但其前瞻性与格局,赢得了多数人的尊重与认真考虑。

这次会议之后不久,一个由教育部牵头、言究堂深度参与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融合培育计划”试点项目,便在几所顶尖中学和大学悄然启动。

斯语被聘为该项目的首席顾问,但他将具体工作交给了言究堂组建的一个由年轻学者和优秀教师构成的专家团队,自己则退居幕后,把握方向。

与此同时,斯语授意言究堂音乐,启动了一个规模更大的“民族乐脉寻根与再造”工程。

不再局限于复原古谱,而是组织音乐家、文化学者和田野调查团队,深入边疆村落、古老部落,去采集那些即将失传的原生态歌谣、仪式音乐和独特乐器演奏技法。

梁音作为音乐总监,亲自带队前往西南边陲,记录一位百岁歌师口中的史诗吟唱。

这个工程的目的,并非为了猎奇或博物馆式的保存。

斯语在项目启动内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寻找的,是沉淀在这些最质朴声音中的民族情感、生命哲学和审美密码。

然后,用现代的音乐语言和传播方式,让这些沉睡的‘基因’重新活过来,成为我们当下文化创作不竭的源泉,回应《三体》所带来的那种宇宙级空旷感。”

当《三体》的宇宙社会学在年轻人中引发对文明冷酷前景的忧思时,一段来自雪域高原、苍凉而充满生命韧性的古老牧歌,经过问徵的重新编配,融入了空灵的电音背景,在华音网发布,其名曰《山河·回响》。

这仿佛是一种无声的宣告: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不能忘记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厚重历史与生命力量。

斯语从容地游走于不同的文化维度之间。

他一方面推动着面向未来的教育革新,引导年轻一代的思维走向深广;另一方面,又发起向历史纵深的文化溯源,夯实文明创造的根基。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创作者,更是一个文化生态的构建者和引领者。

他的每一个举动,都牵动着舆论的关注。有人赞叹其格局宏大,心系文明未来;也有人质疑其手伸得太长,意图影响教育根基。

但无论如何,所有人都清楚地意识到,斯语以及他所代表的言究堂,已然成为大秦联邦文化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深刻塑造着时代精神风貌的力量。

他站在云顶苑,手中把玩着一枚温润的古玉。

窗外是现代都市的璀璨灯火,耳边似乎还回响着高原牧歌的苍茫旋律,而脑海中,或许已经在构思着下一次,将以何种方式,继续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播撒下新的、能够改变时代的文化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