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魅力,如同陈年佳酿,在后劲绵长之中层层展开。
当读者们沉浸在黑风山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时,却不知现实中,一场因这部奇书而起的风暴,正悄然向斯语逼近。
这一日,顾磊面色凝重地来到了云顶苑。
“斯总,情况有些不对。”顾磊将一份整理好的报告放在斯语面前,“最近一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有组织的负面评论,主要集中在《西游记》的价值观导向问题上。
他们不再局限于文学批评,而是开始上纲上线,指责其‘宣扬暴力’、‘藐视秩序’、‘内含影射’,甚至……有声音将它与近期几起青少年模仿‘孙悟空’行为造成的轻微社会事件联系起来,扣上了‘危害社会安定’的帽子。”
斯语平静地翻阅着报告,指尖划过那些充满攻击性的词汇,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来源能确定吗?”
“很隐蔽,水军特征明显,但背后的金主……我们追踪到几个Ip,最终指向了几家与我们有过竞争关系的文化公司,其中‘星耀娱乐’和‘环宇出版集团’的影子最重。另外……”
顾磊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我们收到一些来自文网局内部非正式渠道的风声,似乎有高层领导对《西游记》的‘不受控影响力’表示了关切。”
树大招风。斯语早已料到会有这一天。
《西游记》所蕴含的那种打破枷锁、挑战权威的精神内核,在赢得亿万民众喜爱的同时,也必然会引起现有秩序维护者的警惕和打压。
竞争对手不过是趁火打劫,试图利用这股风向来扼杀言究堂的崛起。
而真正需要谨慎应对的,是来自官方层面的“关切”。
“还有,”顾磊补充道,“周明轩先生那边也递来消息,说他家里一位在宣传系统任职的长辈,私下问过他关于您和《西游记》的情况,语气……不算严厉,但透着审视。”
风暴的云层,正在汇聚。
这不再是文学观念之争,而是涉及到影响力、话语权乃至意识形态的博弈。
斯语合上报告,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帝都繁华依旧的车水马龙。
他的眼神深邃,仿佛能穿透眼前的景象,看到那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无形壁垒与汹涌暗流。
“顾磊,”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做好几件事。”
“第一,我们筹备的‘《西游记》传统文化内涵研讨会’,可以正式启动了。
以言究堂和帝都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的名义,邀请沈钧儒大师、梅若鸿先生、周文渊教授,还有国家博物馆、文物局的几位资深研究员。
重点讨论《西游记》与上古神话、佛教道教文化、民间传说的传承关系,以及其‘惩恶扬善、坚韧不拔’的普世价值。规格要高,宣传要到位。”
“第二,之前谈的,《西游记》少儿彩绘注音版的出版计划,立刻推进。
与教育部下属的青少年读物推荐委员会接触,争取进入下一批‘优秀传统文化课外推荐读物’名单。”
“第三,”斯语转过身,目光锐利,“让林倩联系几家我们关系好的权威媒体,做几期深度报道,主题就是‘《西游记》与当代青年责任担当’。
挖掘一些各行各业的年轻精英,谈谈他们从孙悟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获得的激励。
我们要主动定义《西游记》的精神内涵,不能任由别人给我们贴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