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西行取经(1 / 2)

这种情绪上的转折,非但没有降低《西游记》的热度,反而让其内涵变得更加厚重深邃。

它不再仅仅是一部“爽文”,更是一部蕴含着人生哲理与命运隐喻的史诗。

就在读者为孙悟空的命运唏嘘不已时,斯语巧妙地引出了新的主线。

佛祖造经传东土,观音菩萨领命寻找取经人。

菩萨一路东行,点化沙悟净、猪刚鬣、西海龙王三太子,最后来到了五行山下。

她与被压山底的孙悟空那一段对话,更是充满了宿命般的感慨与希望:

“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

“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

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那里来也?’”

“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找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

“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

“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

“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

“我已知悔了”。

这五个字,从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口中说出,带着五百年的风霜与孤寂,分量千钧。

这不是简单的屈服,而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沉淀与转变。

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桀骜不驯的妖仙,正在向着一个肩负使命的行者蜕变。

随后,大唐太宗皇帝开水陆大会,高僧玄奘脱颖而出,受观音点化,立誓西行取经。

斯语对唐僧的刻画,并未流于脸谱化,而是着重描写其坚定的信仰、慈悲的心肠,以及作为凡人面对遥远路途的虔诚与决心。

当唐僧辞别太宗,踏上西行路,来到两界山(即五行山),听到山脚下神猴高喊“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时,新旧两个篇章,终于完美衔接。

“只见那山脚下,石匣之中,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乱招手道:‘师父,你怎么此时才来?来得好!来得好!救我出来,我保你上西天去也!’”

当孙悟空在唐僧揭去如来金字压帖后,崩山而出,“五百年前一场雨,天崩地裂今朝脱”,那一刻,无数读者在屏幕前热泪盈眶。

那不是简单的脱困,而是一种涅盘重生,一个崭新传奇的正式开始!

从文化影响力到实质资源:斯语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