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第二日(2 / 2)

孙铭也注意到了斯语,有些不好意思地推了推眼镜,苦笑道:

“斯语先生见笑了。每每见此盛景,胸中似有千言,落笔却难成一字。

总想写得新颖别致些,却又怕流于奇诡,失了荷花本色,真是进退两难。”

斯语看了看他纸上涂改的痕迹,其中一句写道“碧盘承玉露,粉靥醉斜阳”,确实对仗工整,辞藻秀丽。

将荷叶比作碧盘承露,荷花比作粉靥醉阳,描绘也算细致。

但正如孙铭自己所感,总觉少了点什么,显得有些刻意和板滞,仿佛是为了对仗而对仗,为了比喻而比喻,缺少了浑然天成的气韵。

斯语想起地球诗词中那些咏荷的经典,尤其是那些不仅写其形,更写其神,甚至融入人生感悟的佳作。

他放下手中的荷花,对孙铭温和一笑,道:

“孙老师不必过谦。您这句‘碧盘承玉露,粉靥醉斜阳’,对仗精巧,设色明丽,已是难得。”

他先肯定了对方的努力,然后话锋一转,又道,“不过,写荷未必一定要拘泥于其形态颜色的精雕细琢。

有时,跳出具体的物象,去感受荷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或者它带给人的某种精神触动,或许能另辟蹊径。”

孙铭眼睛一亮,连忙道:“请斯语先生指点!”

斯语目光投向那接天莲叶,缓缓道:“譬如,荷花之所以动人,除了其色泽形态,更在于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在于其亭亭净植、香远益清的风姿。

我们是否可以不仅仅写它‘是什么’,更去写它‘何以如此’,或者它‘象征着什么’?”

他顿了顿,见孙铭若有所思,便进一步举例,但并未直接说出地球上的原句,而是将其意境融汇后道:

“比如,可以不直接写露珠在荷叶上如何晶莹,而是想象那是‘昨夜扁舟雨,空翠湿人衣’(化用王维意境)留下的清凉;

可以不直接写荷花在夕阳下的颜色,而是感受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化用杨万里意境)的壮阔生命力与独特气韵。

甚至,可以由荷花的枯荣,联想到时光的流逝,人生的际遇……”

斯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字句修改,而是提供了一种创作的思路和更高的美学追求。

他点到即止,相信以孙铭的功底,一旦思路打开,自有发挥的空间。

孙铭听着斯语的话,先是迷茫,继而眼中渐渐放出光来,仿佛一层窗户纸被捅破了!

他之前一直纠结于字句的工巧,却忽略了意境的营造和精神的升华!

斯语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他激动地对着斯语连连拱手,“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茅塞顿开啊!是我之前钻了牛角尖,只知琢字雕句,却忘了诗词贵在传神写意,贵在有我之境!多谢斯语先生!”

他不再纠结于原先那几句,而是重新铺开一张纸,凝神望着荷塘,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不同了。